修復生態,涵養水源,實現水清景美
前些年,跟湖搶地、攔湖捕魚、向湖排污;現在,退耕還濕、退居還濕、清淤除草。近些年來,隨著生態修復治理力度的加大,衡水湖的一泓清水成為衡水的綠肺,鳥兒的天堂。
“由于地勢低、洪澇災害頻繁,過去老百姓都叫它‘千頃洼’。”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李宏凱介紹說,上世紀50年代,人們為了填飽肚子,都嫌這里水多,從1958年開始,冀衡農場開始在這里墾荒造田。期間,人們又在洼地圍堰蓄水,農場棄耕;后來,蓄水不成功反而造成鹽堿問題加重,又棄水還耕。多次反復,直到1985年這里才正式長期蓄水,衡水湖作為一個湖名才算正式固定下來。李宏凱指著岸邊的馬拉松廣場告訴記者,那里是原冀衡農場老舊住宅區,由于周邊居民及養殖場、橡膠加工、電鍍、煤場等工礦企業眾多,衡水湖的水質不斷惡化,最差時局部達到劣Ⅴ類。
“衡水堅持走綠色崛起、生態振興之路,在衡水湖保護上持續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治理措施。”衡水濱湖新區外宣局局長米俊川說,近年來,衡水湖陸續搬遷了周邊413家企業、作坊、畜禽養殖場,拆除了沿湖各類建筑60多萬平方米,特別是2012年成功拆除了最后一處污染點——原冀衡農場2.1萬平方米的老舊住宅區,這個居住區多年濫排污水問題才得以根治。在拆除污染源的同時,衡水市還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湖面上的燃油船全部更換成了電力或燃氣動力船,還一次性取締清理了1.38萬畝網箱、攔網等。
同時,湖區積極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濱湖新區污水處理廠及湖區多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建設,唯一的湖心村——順民莊投資500萬元的污水處理系統已經建成投用。
據介紹,從2013年開始,衡水連續3年實施了衡水湖富營養化與沼澤化控制工程,每年組織專業施工隊伍和船只,對蒲草旺長水域及其底泥腐殖質進行集中清除作業。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2700多萬元,完成清淤量50萬立方米,作業區域水質得到了根本改善。不僅如此,清出的淤泥還變廢為寶,成為湖中小島植被恢復的營養土。通過持續多年的治理與恢復,衡水湖水環境狀況明顯改善,水質由曾經的局部劣Ⅴ類總體提升到了Ⅲ類水平,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600個/立方厘米,鳥類由保護區建立時的286種逐漸增至323種。
“現在,衡水湖的水有多好,看看這里的鳥就知道了。今年3月8日,德國復興銀行的一名技術專家和英國的一名生態學家在衡水湖觀測到308只青頭潛鴨,這是目前在全球最大的青頭潛鴨種群。”李宏凱說,青頭潛鴨被稱為“鳥中熊貓”,極為珍稀。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青頭潛鴨升級為極危(CR)品種,目前青頭潛鴨全球不足1000只,這表明衡水湖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與此同時,衡水積極實施“一湖九河”重點流域污染整治工程,全面推行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建立健全滏陽河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金扣繳制度,滏陽河水質基本達到省生態補償考核標準。深化提升“一人一畝林”工程,春季完成造林綠化15.4萬畝,占春季任務的220%。扎實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衡水湖蓄水量達到近20年最高水平,市區實現江水切換,累計引調江水9000萬立方米。
產業轉型,讓綠生金,打造美麗新家園
天藍水清,城在綠中。彰顯生態特色、打造宜居環境,在綠色發展新路徑的探索上,衡水不遺余力,而這種發展理念,也給衡水人帶來了實惠。
“去年光荷花園我就掙了五六萬,今年趕上園博會,來湖游覽的人翻倍增長,肯定掙得還會多!”衡水湖畔繩頭村楊世旺高興地說,臨湖而居的衡水湖畔村民發展生態游,讓衡水湖成為富民湖。
曾經,靠種地和捕魚為生的楊世旺,經濟拮據。借著政府鼓勵旅游業發展的契機,楊世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投入到發展觀光旅游上,種荷花、采蓮蓬、游湖……楊世旺一躍成為繩頭村的小康戶,一年收入5萬多元。
據了解,以省園博會為契機,以衡水湖為起點,衡水市充分整合周邊碼頭賽道、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節慶活動、歷史文化等資源,打造了花溪水寨、水立方、侯店水墨小鎮、岳良皇家小鎮等一系列旅游新業態項目,并加快建設與之相關的“快旅慢游”交通網絡、公共服務體系等配套設施,結合環湖賽道的改造提升,串聯出41公里環湖風景大道,打造了總面積46平方公里的大衡水湖全城旅游片區。據不完全統計,園博園開園首月,大衡水湖景區為衡水直接帶來了三千多萬的旅游收入。區城旅游特別是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衡水把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持續建設好生態、保護好生態、利用好生態,凝全市之共識,聚全市之力量,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全市綠化面積不斷增加、生態質量不斷提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根”也在衡水人的內心越扎越深。一幅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衡水、和諧衡水、幸福衡水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