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條“陪孩子寫作業,大人急到送醫院”的朋友圈火了。兩位家長因陪孩子寫作業,一個急到心梗,一個氣到腦出血。不少爸媽對其“遭遇”感到同情,更有網友刻畫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時的生動畫面:“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10月20日人民網)
相信不少家長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擔心孩子貪玩不專心學習,即便工作再忙也希望抽出時間陪孩子寫作業。然而現實情況往往是,父母心雖好,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做的慢了就心急,做的錯了就想罵,父母越陪越著急,孩子越來越反感,最后陷入了一種矛盾怪圈。更有甚者,唯恐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優秀,陪孩子寫作業異化成了替孩子寫作業,前段時間一篇《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的小學生研究報告,通篇“我和爸爸”的研究發現讓人咋舌,如何有效進行子女教育、陪伴子女成長值得引人深思。
其實,父母陪不陪寫作業并不是問題所在,最重要的是孩子學習能否真正得到提高。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陪與不陪,如果孩子年齡較小、自覺性差,確實有必要陪一陪。但如果孩子十分反感,陪的結果只能是苦了家長,煩了孩子,實數不該。另一方面,也不能通過陪寫作業養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學習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父母不能代勞。更為重要的,家長也應反思陪孩子寫作業到底是在陪什么,不能只把焦點放在作業完成好壞上,而是應該聚焦到輔導孩子如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培養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真正價值。
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不應缺位。在越來越提倡人性化教學、講究師生平等的趨勢下,上有師德“紅線”約束,下有自媒體監督,加之父母關心愛護,許多老師擔心“惹禍上身”不敢批評學生,就把原本屬于老師的分擔到了家長身上,只管布置作業數量,作業完成好壞、成績提升與否則留給了父母,撇開責任撒手不管,無形中加重了父母的負擔。應該說,盡管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并沒有變。試想,如果父母把孩子的作業都教會了、寫完了,還需要老師做什么呢?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經指出,孩子教育的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更多的是逐步培養起孩子求知善學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花骨朵兒們得到綻放,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才真正有意義。(谷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