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出舞龍課,上百人選修
馴龍師姜凱:競技舞龍其實是一項標準體育運動項目
每逢佳節,各地都少不了這樣的場景:十多位身形壯碩的漢子身著紅色或黃色套服,手舉木棍,頭頂巨龍,跟隨“龍珠”來回游走,扭、揮、仰、跪、跳、搖,擺出各種造型。一旁的觀眾連連叫好,掌聲雷動,祈愿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這般的歡快喜慶,如今在浙大的課堂上也能見到。新學期,浙大首次將舞龍舞獅課納入了體育課選課系統。
龍獅運動引入課堂
在浙江高校中很罕見
浙江大學體育館室內羽毛球場里,十幾盞頂燈照亮了整間屋子。球網被拆除了,約摸三十名學生列成男女兩隊,像兩條蛟龍,左右搖擺著前進。
馴龍師姜凱老師著一件黃色上衣,在人群中格外扎眼。只見他口中念著“預備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雙手還打起了節拍,眼前的蛟龍便開始有了生氣,按著節奏游動起來。
這是一周來,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老師姜凱的第五節舞龍舞獅課,每個星期,他都要上5節舞龍舞獅課。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后,他憑借武術與舞龍舞獅的特長進入浙江大學任教。
繼去年10月浙大成立校龍獅代表隊后,這學期,他終于能夠將龍獅運動與龍獅文化引入課堂。這在浙江高校中還很罕見。
只上了第一節舞龍課,學生們就嗨了。浙大國際政治專業大三的學生徐競彥的朋友圈里,就開始流傳起兩張有關龍獅的自制表情包圖片。
一張圖上,一只長著紅絨毛,穿著牛仔褲的獅子半跪在地,向旁而視,雙眼圓睜,嘴巴微張,形似癡呆,頭頂四個大字:目瞪口呆;
另一張,全身布滿金鱗的紅龍龍頭向上高舉,身形舒展,配字解說是:做最炫的動作,舞最貴的龍。
這兩張圖片截取自一段叫做《姜老師的龍與獅》的視頻,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就能找到。為完成《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的第一次作業,來自浙大2015級廣播電視與廣告專業的9位同學選擇了浙大龍獅課的素材,還將作品傳到了網上,成了大家的素材。
徐競彥說,她選擇這門體育課,本來是沖著好玩,想看看這課和電視上看到的舞龍舞獅會不會有啥不一樣,上了課后發現還真像那么回事兒,裝備齊全,動作還有模有樣。
據姜凱介紹,浙江大學的龍獅課當前學習的是競技舞龍。競技舞龍,簡單來說,便是我們在國內外各類舞龍比賽中能夠看到的舞龍運動。它是對中國品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民俗舞龍,如百葉龍、板凳龍、燈龍、草龍等歸一化處理后形成的標準體育運動項目。
說起舞龍,姜凱老師可專業了。他說,與傳統民俗舞龍相比,競技舞龍對場地、器材上有標準化規定,如舞龍的場地必須在20×20米空間內,龍頭的重量不得少于3千克,龍身的長度不得少于18米,龍珠的桿高不得低于1.7米。除此之外,競技舞龍在運動時長,動作標準與難度等級上也有規范。從第一位運動員踏入賽場至最后一位離開的時長需控制在8至9分鐘之間,舞龍動作姿勢欠佳、龍體運動軌跡不順暢、運動速度不夠快都會被評委扣分,每一個動作都有相應的評判標準。
170名同學獲得了申請
男女比約3∶2
“有40多人,但相比太極拳有60人,還是少了點。”姜凱說的是第一輪選課的申請人數。“畢竟是傳統體育項目,不像網球、高爾夫那么時尚。”
姜凱的擔憂來自于他對龍獅運動在中國現狀的直觀感受。姜凱覺得當下的年輕人愿意從事這項運動的已經越來越少了。
“我們這級進去了30個,到畢業時堅持下來的就只有8個了。”姜凱說的是自己的母校——北京體育大學的龍獅代表隊,“當時有很多比賽,很多人吃不了這個苦,就放棄了。”
然而另一方面,自2003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在中南大學掛牌成立,組織大學龍獅錦標賽和教練員培訓,推廣“百校龍獅進課堂”計劃后,舞龍舞獅課很快便成了各個高校體育建設方案中的新寵。
據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官方網站統計顯示,至2007年11月止,便已有92所高校加盟了“百校龍獅進課堂”計劃,其中包括浙江工商大學、紹興文理學院,以及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
2016年,姜凱剛來浙江大學任教,體藝部的老師便和他商量,要將舞龍舞獅課列為體育選修課。
浙江大學社科大類的大一新生李青彥說:“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徐競彥更是直言不諱:“我已經大三了,就想選一門好玩有特點的課。”
浙大教務處選課系統顯示,目前姜凱在本學期一共開設了五個舞龍舞獅初級班,共有17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獲得了申請,男女比約3∶2,這已經超過了原定設置的150名學生的總課程容量。
龍獅運動
離不開合作
在浙大,上過舞龍舞獅課程的學生,提起姜凱,大都是笑著的。幽默、風趣,是他留給大多數同學的第一印象。
經常穿一身休閑運動裝,腳踩一雙運動鞋的他,之于浙大龍獅課的作用,有如龍珠之于騰龍。訓練場上,他一遍遍做著示范,右腳點至左腳前,張開,繼而換左腳在前,側身移動。有的人看不全,他便側過身子;還有的人看不清,他便放慢節奏。
“他學武術出身,很有趣。平時會給我們表演一些武術動作,下課的時候還會教我們一些擒拿啊,女子防身術之類的。我們同學還給他做了表情包。”徐競彥對這個老師很有好感。
這個愛在課堂上講故事的老師,談起龍獅運動,口中總不離“合作”兩個字。“一條龍至少需要十個人,一頭獅子需要兩個人,誰要是請假,其他人都會受影響。”(通訊員鄭淑婧本報首席記者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