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去產能,就是化解產能過剩,解決產品供過于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推進轉型升級。2012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大多數傳統制造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特別是煤炭、鋼鐵市場供需嚴重失衡,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鋼材也賣出了白菜價,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實際上,“去產能”不只是一個總量問題,還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當前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進行結構優化和調整,怎樣適應我國在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河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各項任務,加快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和搬遷改造,有序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到2020年全省鋼鐵產能力爭控制在2億噸左右,有60%的鋼鐵企業將要關閉、整合,基本形成“2310”的鋼鐵產業新格局。也就是形成以河鋼、首鋼兩大集團為主導,以遷安、豐南、武安3個地方鋼鐵集團為支撐,10家特色鋼鐵企業為補充的鋼鐵產業新格局,進而實現由鋼鐵大省向鋼鐵強省的轉變。這也就意味著,河北“去產能”任重道遠,必須勠力同心、精準發力,加速化解過剩產能、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戰決勝的信心,奪取轉型升級的決定性勝利。
毋庸諱言,去產能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兒,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必須打好的關鍵一仗,是必須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務,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如果去產能拖得越久,付出的制度成本就越大,造成閑置資產的浪費也就越大,特別是如果錯過寶貴的“窗口期”,煤炭、鋼鐵等企業必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危機。就河北而言,近五年關閉鋼鐵產能近億噸,幾近包攬全國任務,2015年全國淘汰的鋼鐵產能過半集中在河北,2016、2017這兩年淘汰鋼鐵產能的任務是過去五年的近兩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刮骨療毒的勇氣、以舍我其誰的魄力,將“去產能”進行到底,在化解過剩產能中加快河北經濟轉型升級步伐。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過連續幾年的去產能戰役,2016年已經擠掉了市場中的虛報產能和落后產能,去產能政策正從命令式轉化為方法論,去產能考核正逐漸從計劃式轉向市場化,去產能重點正逐漸從民企轉向國企。從當前情況看,去產能正在“真刀實槍”地深入推進,成效顯著。2017年,至5月末,鋼鐵去產能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5%左右,至7月末,煤炭去產能1.28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5%,而且鋼鐵、煤炭等行業企業經歷去產能后,盈利能力明顯上升,值得稱道和點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雙雙提前完成任務,但是鋼鐵、煤炭產能仍然絕對過剩,多數落后產能的供求關系并未根本扭轉,在去產能過程中還客觀存在“限產而不減產、限產卻不減排、去產能卻增產量”等現象,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去產能力度存在著不均。中央強調,要以更大力度完善經濟、金融支持,讓落后產能實現穩妥、有序退出。具體而言,金融機構要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產處置,完善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政策,此舉不僅是對轉型過程中企業的“輸血”,更是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和行業整體升級的角度出發,鼓勵企業實現自我“造血”,以此引導企業實現創新驅動、提質增效。
“去產能”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加快轉型升級、治理大氣污染的迫切需要,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和定力,決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被一時之利所惑,而是要堅定不移地去產能。“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為此,河北不懼涅槃之痛,從環保、能耗、水耗、技術、質量、安全6個方面研究出臺“6+N”標準和配套政策,制定實施嚴于國家的省地方標準,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產能國際合作等配套政策,積極穩妥做好職工安置、資產處置和債務化解工作,有效防范各類風險,以市場機制倒逼企業壓減過剩產能,生產出市場需求的、高效的、高端的產品,實現新舊動能轉化。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凡事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任何的客觀規律都是按其特有的軌道運行,而去產能是大勢所趨,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誰去得快、去得徹底,誰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贏得先機。我們必須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將“去產能”進行到底,既要壓減過剩產能總量,更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實現河北綠色崛起,推進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