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碑”源于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云山建寺之時,有金剛力士前來助力,曾遺漏巨石在此,巨石有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狀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唐人曾題刻“金剛”二字,故而得名“金剛碑”。
金剛碑老街是市級亟待搶救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市四大歷史文化街區(磁器口、湖廣會館、金剛碑、米市街)之一,是主城僅存的未被開發的歷史街區。目前,街區格局和自然環境保護完好,但原有房屋已部分倒塌或成為危房,原居民和企業已完成搬遷安置,亟待進行金剛碑的搶救和改造。
金剛碑位于縉云山麓、嘉陵江畔,處于重慶主城和北碚西北部,屬于北碚城市濱江休閑帶和縉云山溫泉度假區的空間交點,距渝武高速縉云山出口僅2分鐘車程,區位條件優越,交通非常便捷。
金剛碑位于“兩面環山,兩水交匯”之處,藏于山、隱于林,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疏密有間、自然和諧,人工環境與自然山水環境充分結合,形成了街區、建筑、地景三位一體。縉云山溪、百年古樹、傳統宅院、石板路、古橋、流水、青石梯道、嘉陵江、江岸灘途等構成了金剛碑山水街區的特色景觀環境,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清朝康熙年間,金剛碑成為了嘉陵江上最重要的運煤碼頭而逐步興旺起來,最終帶動了整個古鎮所有行業的發展。到清同治年間,更是形成了以煤、鹽、船、馱、牛、馬為首的“七幫會”,古鎮上各種商號、客棧、茶樓、酒肆林立,川劇、評書、劃龍舟、放花燈等各種民間活動熱鬧非凡。到民國初期,古鎮已然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幾家較大的民居建筑群。“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其繁榮寫照。
金剛碑是一個晚清時期開始形成的民居村落,抗戰時期在重慶的文化圈里小有名氣,曾有許多社會名人如于右任、梁漱溟、傅抱石等都寓居于此,在當時被譽為民國時期的“文化熱城”。
這里山巒層疊,鮮綠欲滴,溪流潺潺!
彰顯了“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鮮明的歷史和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