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生態,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如今,綠色發展已成共識。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這些都釋放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守住寄托鄉愁的家園,既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又是我們要肩負的重要責任。
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市委四屆八次全會強調,“要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對生態文明建設如此重視,是市委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是對發展使命的主動擔當。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水資源戰略儲備庫,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意味著,建設生態文明,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為此,重慶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子。
生態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發展方式問題。綠色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能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方面,重慶大有潛力可挖。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以來,綠色已成為重慶發展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富民產業迅速崛起,守著“綠色銀行”不能致富將成為過去。
比如,在生態旅游方面,2015年,武隆縣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已接待游客1982萬人次、同比增長13.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億元、同比增長15.36%。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過上了好日子。在其他生態產業方面,奉節縣因地制宜發展油橄欖產業,目前栽植面積已達6.5萬畝,不僅綠化了荒山,也使農戶每畝收益超6000元;石柱縣利用自然環境好的特點,大面積種植莼菜,目前已占全國莼菜總產量的六成多……這些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完全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實現綠色發展是實績,更是責任。當下,要讓綠色發展理念深植于心、力踐于行,就要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政府來講,既要通過簡政放權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又要通過深化改革來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領導干部也要樹立“生態思維”,提高“綠色領導力”,自覺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綠色夢想,不只是國家的、政府的,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唯有提高綠色發展的共識度,凝聚綠色發展的向心力,深挖綠色發展潛力,才能將重慶建成山清水秀的美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