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新媒體12月1日訊(記者 韓毅 通訊員 王俊平 李海波)“以前一出屋門便刮滿身土,自從有了這片林子擋住風沙,現在端碗出來吃飯也沒事。”在臨漳縣張村鄉杜堂村一帶,不少沙灘地都種上了樹,生態環境得到大大改善。而帶頭植樹的是杜堂村普通農民杜成剛,從2012年開始,5年里植樹2000畝、10萬余棵。
農民杜成剛和他的樹林。王俊平攝
張村鄉杜堂村緊鄰漳河,村南是一片沙灘地。在村民祖祖輩輩的記憶里,稍稍一刮風,到處灰塵沖天,黃土飛揚,放眼望去,滿目蒼涼。村里有幾戶能人想方設法搬了家,臨走勸村里人:“我們這個地方不能呆,想辦法還是趁早搬走吧。”但對于祖祖輩輩生長在這里的大多數人來說,哪有那么容易?
杜成剛從小生長在村子里,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血氣方剛的他更是個不服輸的人。“一定要做點什么!”他想,要想治住揚塵,就必須栽樹種草。他把在沙灘地植樹造林的想法告訴了家人,家人堅決不同意:“沙灘地種樹?能種成的話別人早種了,哪還輪到你!”
杜成剛家里經營農資生意,家人擔心他把時間用到植樹上,因而影響到家里收入。“何況費勁在沙灘上種好的樹,天才知道能不能成活。”杜成剛的妻子反復這樣勸他。2012年春,他不顧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一個人默默地開始了他艱辛的努力。
杜成剛四處走訪,用堅毅取得了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縣里免費提供樹苗,這讓他信心倍增,干勁十足。2012年春,只要有時間,他的身影就出現在沙灘上,上午經常顧不得吃飯。為了方便,他在沙灘上搭了個簡易棚,天黑了,蜷縮在寒冷透風的窩棚里,勞累的杜成剛也能很快入眠。忙時,一個月沒有離開過河灘,嘴被風吹得干裂,手磨出厚厚的繭子。
沙灘上一刮風,飛沙讓眼睛都睜不開。挖坑、栽樹、填土……離水井較遠的地方,澆灌樹苗只能靠拉水、擔水。為了提高樹苗成活率,他第一年僅施肥料用了8000多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種下80畝4000棵樹苗,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讓他笑了。
杜成剛介紹種植情況。王俊平攝
就這樣,他重復了一年又一年,五年來他在植樹造林的路上執著前行,用壞了十幾把鋤頭,換了十幾把鐵鍬……他還自己出資5000元,幫助其他家庭困難的村民植樹300畝。
杜成剛說:“只靠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鄉政府、村委會動員村民都參與進來,幫我們與縣有關部門聯系,協調樹苗等。”最初,挨家挨戶講植樹造林的好處,村民并不太理會。直到2013年,大家見他種的80畝樹苗全部成活,加上當地政府積極引導,參加到植樹當中來的村民逐漸增多。從2012年只有杜成剛栽種的80畝,到第二年驟增到500畝,截止目前已經發展到2000畝。
“植樹造林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全縣生態環境也有重要作用,成為臨漳的‘塞罕壩’。”張村鄉黨委書記郭云軍說。當地政府統一規劃,提供樹苗,村民自愿植樹,成材之后歸村民所有,這大大提高了村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就連從一開始要看杜成剛熱鬧的村民胡小平,現在也植樹20畝。“剛開始有顧慮,后來了解到,我們是零投入、大回報,不僅收獲好生態,還能增加經濟收入,以前的顧慮是多余的。”胡小平介紹,一畝地能種50棵樹,一棵樹苗按3元計算,就是150元,但這些樹苗不用農民自己掏腰包。如果算經濟帳的話,成材后一棵樹200元,一畝地50棵收益1萬元,2000畝的經濟收益就是2000萬元,經濟效益可觀。
如今,杜堂村一帶的沙灘地,大大小小的樹木成片成林,春秋之間更是滿目翠綠,不僅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更成為漳河岸邊一道美麗的風景。前幾天,有人出價2萬元想要購買杜成剛生長5年的7畝楊樹,被他一口回絕。他說:“錢雖然好,但比金錢更重要的是美好生態環境。”
杜成剛的家人早已理解了他,積極參加到植樹行列。受他的影響,鄰村高莊村等群眾也紛紛加入植樹造林隊伍,打造臨漳“塞罕壩”的力量越來越壯大。
樹種多了便成了林子,成了林子便需要看護。2013年杜成剛被該縣林業局聘為護林隊隊長。不能種樹的季節,他會對樹苗進行養護,早出晚歸巡護林子,一年就要走壞三四雙鞋。他巡護的林子從東到西有3公里,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