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種名為口袋彈弓的“玩具”在初高中學生間流傳,這種“玩具”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這種口袋彈弓最早來自美國,常被國外彈弓愛好者用來打鳥。國內購物平臺所銷售的口袋彈弓多為仿品,可在3米外射穿易拉罐。民警提示,這種彈弓不算是違禁品,但因為具有傷害性,一旦使用它造成人或物的傷害或損壞,使用者將會對此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丁恒情:從“牙簽弩”到升級版“鋼珠弩”,再到“電人玩具”,又到現在的“口袋彈弓”,類似針對中小學生的危險“玩具”不僅花樣百出,而且能夠突破層層防線,流入校園、流入孩子之手,威脅著孩子們的成長,刺痛著廣大家長的神經。這些危險“玩具”潛在的安全隱患,已經無需多言。不過,在擔憂和憤慨之余,我們有必要反思,這些危險玩具為什么能夠在孩子群體間有著如此大的市場?
聶坤:從法律角度說,只要玩具不符合《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那么壓根就不能生產、銷售,質監、工商等職能部門從一開始就該直接依法處罰,及時將其下架。但現狀卻是,不管是線上網店,還是線下實體店,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銷售這類危險玩具,等到媒體曝光之后,相關部門才通過打運動戰的方式進行整治。這種“跟著危險玩具后面追”的監管模式,顯然無法從根本上遏制危險玩具的生產、銷售。
張哲:除了家長在購買玩具時留心謹慎,作為玩具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也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口袋彈弓”這種玩具具有一定殺害力,如果使用不慎會對他人造成損害,作為生產廠家和商家有義務對此安全事項進行提示。只有在源頭上,生產者和銷售者都負起責任來,危險才會遠離孩子。希望玩具成為童年那一抹最美好的回憶,不要讓危險玩具給孩子的童年留下最痛的傷痕,莫讓危險“酣睡”孩子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