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稱《國標》),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有了首個國家標準。《國標》涵蓋92個本科專業類、包括目前587個本科專業。《國標》以學生為中心,專門增加了“學生發展”的章節,其中“招生”提出“關注學生群體的多元性”,“畢業和就業”則提出“就業平均率”等內容。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學是一個擁有多元化、個性化的選擇空間,學習考核方式也相對寬松、柔軟。也正因為如此,“中學拼命學,大學盡情玩”成為一種錯亂的價值認同,導致部分學生不把學業當一回事,放松了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讀大學儼然成了“輕輕松松的事”。殊不知,在大學校園里貪圖安逸,大學生難免會遭遇就業市場的“滑鐵盧”。
《國標》傳遞的價值認同將扭轉“嚴進寬出”尷尬現狀。從報道中不難看出,《國標》不僅涵蓋了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別,而且從專業范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等八個方面的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甚至不少專業類還設定了具體的量化指標。這一系列務實的舉措,既為各高校改進教育質量提供了遵循,也有助于促使學生們提升對學業的價值認同。
教育不僅是知識、經驗、技能的傳授,也是文化認同的塑造、價值追求的引導。《國標》的初衷,在于倒逼大學生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學習上,提升專業能力,涵養綜合素質,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學業。更為關鍵的是,《國標》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真正實現了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為那些喜歡得過且過、熱衷投機取巧的大學生敲響了警鐘。
在一個改革與創新的時代里,隨著產業升級和發展模式的迭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要獲得足夠保障,人才紅利愈顯重要。前不久,媒體報道,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10多個城市上演“搶人大戰”,從購房優惠、安家補貼,到用編制留人,更或者直接發放現金補貼……這些拼誠意、拼力度的政策“紅利”,其背后彰顯的“人才之爭”值得每一個在校大學生深思。試想,一個不把學業當一回事,知識、能力、經驗儲備不足的大學生,又會得到多少用人單位的青睞?
總之,高校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既是一種導向,也是一種糾偏。這也提醒我們,大學是一個新的競賽場,如果怠慢停歇下來,如果依然自以為是,難免會遭遇就業市場的“滑鐵盧”,待進入職場的那一刻悔之晚矣。因此,只有不斷進行知識、經驗、能力的儲備,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資本,大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能擁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待遇。(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