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順利召開,再到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精心謀劃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總體布局、框架、目標任務已無比明確。全國上下“擁抱”鄉村、建設鄉村的熱情熾熱高漲。無數才俊積極投身于時代潮流,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但要全面振興鄉村,如期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目標,我們還要認識到鄉村本土“原住民”的功能作用不可忽視、主體地位不可缺失。振興鄉村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著重激發農民的建設熱情。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主觀能動性。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黨和國家政府的“大事”,也不僅僅是某位專家、學者的“大事”,更是千千萬萬農民的“家事”。農民是土地的承包者,也是經營者,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群體的支持和理解。要始終明確鄉村振興中農民主人翁的角色定位,積極爭取、鼓勵他們知事、參事、謀事。要讓農民確切感受到參與感、獲得感、滿足感與辛福感。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善于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想法。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事關農民的利益,他們既是成果享受者同時也是風險共擔者。振興鄉村決不能關上門來一部分人擼起袖子干,一定要想辦法激發農民的建設熱情,將“主人翁”的角色賦予他們,做到全國上下凝聚共識一起干。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要傾力鍛造一支懂技術、有知識、愛農業的農民“主力軍”助力鄉村振興。鄉村的建設要看農民,鄉村守護、后續發展也要看農民。人才也許會離開,但“原住民”不會。打造一支專業化、技能化的農民“主力軍”,就是為鄉村振興安裝上一臺大功率的“發電機”,不管外部、未來如何變化,鄉村都能在“原住民”的守護、貢獻下持續繁榮,動力不竭。
如果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在農村,那振興鄉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則在農民。在走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歷史征程中,農民決不能被動地僅僅充當受益者的角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是鄉村的守護者,更是建設者,明確他們主人翁的角色,教給他們建功者的本事,鄉村振興便有綿綿不斷的力量和永不褪色的堅強保障。(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