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記者陳杉孫碩王申)戰地什么樣?當戰地記者,是什么體驗?中國戰地記者,都能做什么?
一名年輕的中國戰地記者,這個春節,終于可以回家過年,他有很多鏡頭之外的故事,也有很多鏡頭之外的答案。
鄭一晗,新華社駐大馬士革記者,多次深入前線,報道敘利亞戰爭。曾駐外埃及,連續兩年沒有回來過年。
1、問:到達戰場是種什么體驗?
答:有一次,我們到一個叫蘇赫奈的城鎮采訪,當時這個城市剛從“伊斯蘭國”手中收復。我們只能跟著政府軍拍攝探訪。
我在市中心廣場出鏡時,周圍突然響起連續槍擊聲。一下子,我非常緊張,那條視頻錄了三四遍才成功。
事后回頭聽當時錄的視頻,我的聲音還是顫抖的。
仗打了這么多年,人會習慣在炮火聲中生活。
2017年7月,停辦6年的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重新恢復,算是一件盛事。但開幕后第二天,反政府武裝就往會場扔了迫擊炮,造成多人死傷。
當時我想:這下壞了,政府辛辛苦苦籌備那么久,老百姓一定嚇得不敢來了。沒想到老百姓熱情一點沒受影響,還是攜家帶口來參觀,會場外每晚都出現交通擁堵。戰爭打了這么久,大家都太需要一個分享歡樂的場合。
現在,我感覺自己跟大馬士革人一樣,錘煉出一顆很堅強的內心了,比較從容鎮定,把爆炸聲當成了在這座城市生活的背景音。
2、問:戰爭里的人,是什么樣的?
答:現在每一個敘利亞人背后,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不管他的臉上掛著多少笑容,性格多么樂觀開朗,他的命運都和這個大變革的時代糾纏在一起。戰爭的歲月里,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我們去代爾祖爾采訪,那里被“伊斯蘭國”圍困了三年多,當地居民一直生活在斷水斷電、缺衣少糧的艱苦環境之中,只靠敘利亞政府軍空投的有限物資維生,大人們只能用蘸著油的大餅來喂孩子。
我們采訪結束離開代爾祖爾時,想把食物分給街邊的居民。有一個小姑娘在拿到香蕉的時候,不認得那是什么水果,竟然連皮都一起吃了。
可悲的是,代爾祖爾在戰前實際上是敘利亞重要的農業產區,蔬菜水果是非常豐富的。但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連這些瓜果蔬菜怎么吃都不知道了。
我們的記者還遇見過這樣的一個阿勒頗人。
他的妻子在戰亂中去世,但是公路都被反政府武裝封鎖,沒法把妻子遺體運回老家安葬,城區里的公墓也埋不下那么多遺體。
最后這個男子決定把妻子葬在自家樓下的公園里。現在他每天都會站在陽臺上遠遠地望著自己妻子的墓碑,給妻子念經。
這樣的情況在阿勒頗非常多,整個城市現在幾乎所有的城市公園都變成了墓園和墓地。
3、問:在戰地,除了戰爭之外,記者還能看到什么?
答:歷史。我喜歡走近有市井氣息的地方,那里有活的歷史。
大馬士革老城是我很喜歡去的地方,這里歷史非常悠久,既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也有基督教的教堂。
每到周末,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到這里,穆斯林會在著名的倭馬亞清真寺做禮拜,然后一家人在市場里逛逛,采購生活用品。周末是整個老城最熱鬧的時候,這里人來人往的景象,仿佛提醒著人們敘利亞曾經的安寧和繁榮。
來老城這里走一走,感覺像是走進了歷史的回廊。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扇門,都見證了大風大浪。
所以我說,殺戮啊、創痛啊,老城都經歷過,也都隱忍了。眼前的戰爭對它來說,只是斑駁的墻面上刻下的一瞬間。
4、問:平時工作是個什么節奏?想家了怎么辦?
答:現在網絡發達了,不忙的時候我會經常跟家里人視頻,跟父母講一下工作和生活中有趣的事。但多數時候還是報喜不報憂,因為畢竟父母不了解這邊的局勢,說多了怕他們擔心。
很慶幸的是,我的敘利亞同事們人都很好,現在他們也成了我的朋友甚至家人了,在很多方面也可以說是我的老師。
我們的辦公室就像一個小家一樣,平時大家在這里交流工作、生活,中午餓了一起點外賣吃,不忙的時候我還教他們下載中國的一些app,配音的,K歌的,他們會躲進里屋去吼。所以工作氛圍很愉快。
做駐外記者,基本上工作和生活是沒法分開的,因為新聞隨時可能發生。可能你正吃著午飯呢,庫爾德武裝就宣布解放“伊斯蘭國”大本營了,或者夜里剛要睡覺,以色列的導彈就射到大馬士革郊區了。基本上每隔一會兒我就都要刷一次手機,生怕漏掉什么大事。
平時沒有工作的時候,我會看書、看電影,或者出門逛逛,采購一些生活用品,找些有意思的小館子吃吃飯。
5、問:戰地報道有用嗎?中國記者在戰地,能做到什么?
答:來敘利亞之前我也常想,為什么要派我們到戰亂地區工作呢?來了之后我才發現,只有抵達現場之后,才能設法呈現真相。通過述說敘利亞人所遭受的經歷,才能夠給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帶去幫助和希望。
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武裝沖突的時候,只要有平民死亡了,他們就指責是政府軍干的,但是對反政府武裝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傷痛一直避而不談。
敘利亞男孩奧姆蘭坐在救護車里、滿臉是血的形象曾經火遍全世界的媒體和社交網絡,這個形象也被西方媒體當成敘利亞政府屠殺平民的證據。
但是實際上自從這個事件發生之后,西方媒體沒有實地采訪過奧姆蘭一家。
今年我們就到奧姆蘭的家鄉阿勒頗進行了探訪,我們不做任何判斷,我們就讓奧姆蘭的父親帶著小奧姆蘭說出他們經歷的一切。我想看了這些新聞報道的網友或者讀者,他們心中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我不能保證我所呈現的是所有的事實,但我相信,多一份努力、多一個角度,新聞報道才能更接近事實。
敘利亞戰爭的第八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會繼續堅守,為大家報道敘利亞的同時,也為國際輿論場帶來中國聲音。(監制:李大偉,制片:沈浩洋,講述者:鄭一晗,編導:孫碩,攝像:蒙塞夫,編輯:陳杉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