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外國人以1枚硬幣的視角,表達了搭乘中國高鐵的真實體驗:將硬幣放在時速300公里的京滬高鐵窗邊,在長達9分鐘的視頻里,列車飛速行駛,硬幣竟始終屹立不倒。殊不知如此平穩舒適的背后,卻離不開無數中國鐵路人的默默付出,其中就有肩挑道尺、日夜巡護在漫漫鐵道上的養路工。
在北京鐵路局天津工務段“段史館”,靜靜躺著幾把銹跡斑斑的道尺——長1.6米,重約1.5公斤。歷經滄桑的道尺,不僅見證了我國鐵路六次大提速,而且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與它們的主人——工務段養路工一起保障著南來北往的行車安全。“行車不作業,作業不行車。”天津工務段施工科主任領工員李繼宗對記者說,“當哪個鐵路段的列車不運行時,哪個鐵路段的養路工就會抓住‘天窗點’這一寶貴時間,對所負責的鐵路雙股鋼軌進行檢測、修整。”
只有令鐵道雙股鋼軌軌距始終保持在1435毫米,才能有效保障列車在沿線的平穩運行。“每增加1毫米的正負誤差,都有可能影響鐵路的安全運行,甚至危及旅客生命財產安全。”李繼宗嚴肅地說。導致鐵軌軌距變化的原因很多,從氣溫變化的熱脹冷縮,到列車載重與高速通過時對路基石砟產生的巨大壓力和強大震動。哪怕是一顆螺絲松動等細微變化,不僅會造成雙股鋼軌軌距變窄變寬導致列車脫軌,而且當雙股鋼軌水平差超出安全范圍時也會引發嚴重翻車……
作為檢測鐵路雙股鋼軌軌距、水平差等指標的“神器”——道尺,既是鐵路專用計量器具,也是工務段一線養路工在作業時親密的伙伴兒。從早期的木道尺,到鋁合金、碳素鋼的機械道尺,再到玻璃鋼的液晶數顯智能道尺,乃至“超級道尺”——具有GPS定位、電子智能化一體的軌道檢測儀,一把把道尺,見證了我國鐵路建設自1881年6月9日唐(山)胥(各莊)鐵路開通至今,近140年的飛躍發展。
天津工務段計量室滄州測量工區工長張汝峰對記者說,道尺不僅僅是材質的變化,其精密度的提升,恰恰也反映了我國鐵路建設標準化、安全性、舒適度的不斷提高,更是落實國家《計量法》的一個縮影。例如目前常見的三種道尺各有分工:用于時速160公里以下列車軌道的2級道尺,軌距精準到0.2毫米;用于時速160至250公里之間列車軌道的1級道尺,軌距精準為0.1毫米;用于時速250公里以上列車軌道的0級道尺,軌距精準達0.05毫米。其中,具有液晶數顯功能的0級智能道尺,已被我國高鐵沿線工務段所廣泛使用。
而“天窗點”的作業時間,受線路、地點和時間等因素影響,對于各鐵路段的養路工來說并不統一。李繼宗介紹,例如在一段京滬鐵路8-10公里的區域,工務段會安排十幾個人對該段鐵路和2股到發線(進出站)、20組道岔進行檢測、修整。從早晨5-6點的1小時,到下午16-18點的2小時,再到晚上21-0點的3小時,甚至在前半夜、后半夜間隔的幾個小時,身著黃藍相間工作服的養路工要按照兩根軌枕一彎腰的作業標準輪番上陣,像“大夫”般及時為線路精準把脈問診、診療設備潛在病害、清障除險保障安全,一個班下來,每人彎腰數千次已是家常便飯,哪怕嚴寒酷暑,哪怕蚊蟲叮咬。
北京鐵路局天津工務段退休職工魏樹人對記者表示,在運營的鐵路線上,當屬養路工的崗位最為辛苦,區域廣、強度大、值守長、環境差且責任重,但他們卻無怨無悔地默默堅守在崗位。用養路工常掛在嘴邊的話說:“每當看著一趟趟火車安全駛過我們檢修過的鐵路,心里就特別踏實。”身肩一把小小道尺,以他們特有的責任與擔當,確保著軌道“健康”運行,讓千萬旅客共享安全、快捷、溫馨的春運鄉途,讓幸福鋪滿旅客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