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節(jié)選
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nèi)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
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jié)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的代表,他所描寫的是具有北方特色的過年風俗。接下來,浙江嘉興的豐子愷先生為我們描述一下江南水鄉(xiāng)過年的情景。
豐子愷《過年》節(jié)選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
街上提著燈籠討債的,絡(luò)繹不絕,直到天色將曉,還有人提著燈籠急急忙忙地跑來跑去。燈籠是千萬少不得的。提燈籠,表示還是大年夜,可以討債;如果不提燈籠,那就是新年,欠債的可以打你幾記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順境,因為大年初一討債是禁忌的。
說到過年時的吃,就不能不說餃子,這可能是過年時最受中國人歡迎的食物了。不過也有人站出來唱反調(diào),他就是梁實秋先生,他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吐槽餃子。
梁實秋《北平年景》節(jié)選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鄉(xiāng)下人說的話,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里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頗有道理,可以使你長期的不敢再對煮餑餑妄動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說。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只主交好運。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里有數(shù)。
?
說到吐槽過年,除了梁實秋先生以外,林語堂也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林語堂《去慶祝舊歷元旦》節(jié)選
我是個極端摩登的人。沒有人可以說我守舊。換句話說,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就是這點科學的驕傲,使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裝著慶祝,一點沒有真感情。
我并不要舊歷新年,但舊歷新年自己來了。那天是陽歷二月四號。
到二月三號,我還對自己說:“我不過舊歷新年。”那天早晨,我太太要我換襯衣,“為什么?”
“周媽今天洗你的襯衣。明天不洗,后天不洗,大后天也不洗。”要近乎人情,我當然不能拒絕。這是我屈服的開始。
其實我不該到城隍廟去的。在這個時候一去,你知道,當然會有什么結(jié)果。在歸途中帶了一大堆東西,走馬燈,兔子燈,幾包中國的玩具,還有幾枝梅花。回到家里,同鄉(xiāng)送來了一盆家鄉(xiāng)著名的水仙花,我一聞到水仙的芬芳,就聯(lián)想到春聯(lián)、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桔子、清晨拜年,還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緞袍。
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我不能不抵抗,掏出一塊洋錢給我的仆人說:
“阿秦,你拿一塊錢去買幾門天地炮,幾串鞭炮。越大越響越好。”
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在這么多作家寫春節(jié)的文章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中國人對過年的心情是復雜的。莫言先生在文章《過去的年》中,對現(xiàn)代人的過年,說出了自己的感慨。
莫言《過去的年》節(jié)選
現(xiàn)在,如果愿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