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三大攻堅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也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如何打好三大攻堅戰,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應對風險看膽識
備豫不虞,居安思危。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過程也是各類風險易發高發、集中釋放的敏感期。”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行長、黨委書記徐元說。
徐元代表認為,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疊加,金融脫實向虛、亂加杠桿等風險隱患需要重點關注。同時,地方債務風險不容忽視。此外,在大資管背景下,金融機構混業經營日益普遍,不同領域之間的風險易引起“共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也給傳統金融帶來沖擊。
全國政協委員、中天金融集團董事長羅玉平也認為,近年來,黨中央對金融風險防控高度重視,這是基于金融風險整體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整體研判。我們現在面臨的金融形勢相當復雜,既有創新過度的風險,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如何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全國人大代表、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律師、武漢眾邦銀行獨立董事蔡學恩提出,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應加強頂層設計,同時大力推動法律法規“落地”,提高違法違規成本,起到震懾作用。
徐元代表認為,防風險應加快金融監管改革,大力彌補制度短板。同時,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此外,還要深化金融機構自身改革,健全風險管控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雖然短期可能會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帶來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有助于我國經濟發展更穩健、更具可持續性。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注意4個方面問題:一是穩杠桿,杠桿還是要降,但不能加大風險隱患;二是防止債務處置不當引發新的風險;三是下決心解決政府、國企預算軟約束問題;四是探索以市場為基礎、規范的公共產品投資長效機制。”劉世錦委員說。
攻堅脫貧看擔當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關鍵是要培養年輕人,造就能扎根農村、發展農業、帶頭致富的鄉土實用人才。”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定邊縣定邊鎮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說,美好生活從奮斗中來,擺脫貧困更離不開這股勁兒。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兩年間帶領大市村106位村民全部脫貧摘帽。程桔代表認為,如何提升“造血”能力是挑戰。大市村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新建了百畝茶園和60千瓦光伏發電基地,產業扶貧成為有力抓手。
從全國范圍來看,過去1年,全國電商扶貧帶動274萬貧困戶增收,光伏扶貧直接惠及80萬貧困戶,旅游扶貧覆蓋2.3萬個貧困村。做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實施更為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是代表委員們交流最多的話題。
精準脫貧,被稱為是硬仗中的硬仗。從總量上看,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000多萬人。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主委戴秀英提出,當前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亟待創新。扶貧對象識別標準應從單一的收入標準轉向收入、消費、健康、教育、資產等多維標準。此外,要創新產業扶貧開發機制,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創新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方式,通過農民合作社整合國家扶貧資源和貧困農戶現有資產,開展“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試點。
污染防治看信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表示,當前,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VOCs(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于高位,實現空氣質量達標需要削減排放50%以上,減排任務尤為艱巨。
“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傳統煤煙型污染與PM2.5、臭氧污染等新老環境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壓力居高不下,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更加迫切。”劉炳江委員說,正在制定的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主攻方向就是瞄準解決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結構問題。
劉世錦委員提出,我國經濟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通過治理污染,進一步改善環境,使經濟發展更具可持續性的階段。目前,有一部分產能是過剩產能、低效產能,是會產生一定污染的產能。這種產能必須去除,才能給節約的、清潔的、可持續性的新投資騰出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說,“這幾年,國家環境治理力度之大、成效之明顯,人民群眾感受很真切。”方蘭代表以自己居住的小區為例,講到了西安市在建筑揚塵管理方面的變化,“精細化到哪怕很小的施工項目,都要求在覆蓋、濕法條件下進行”。
方蘭代表講到,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呈倒U形曲線。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環境污染將逐漸降低,“當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難得機遇,期待通過不懈努力,讓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脫鉤的階段早一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