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劉震云的小說很有影視緣兒,但卻極少被搬上話劇舞臺,用劉震云的話來說是“緣分未到”。而這一次,緣分終于到了。經過633天的籌謀策劃,411天的藝術構思,148天的制作安排,70天的排演創作……劉震云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將由牟森導演改編成話劇,于4月20日至22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前日,在鼓樓西劇場舉辦的發布會上,劉震云和牟森導演彼此惺惺相惜,也讓眾人對這部具有“現實魔幻主義”色彩的中國原創大戲充滿期待。
內容現實意蘊魔幻
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出版于2009年,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發布會現場,劉震云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的作品不是‘魔幻現實主義’,而是‘現實魔幻主義’——寫的好像都是現實,但作品體現出來的意蘊卻是魔幻的。”
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上部講述了20世紀前期的河南農村,一個孤獨無助的農民楊百順為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了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則講述了楊百順養女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走回延津的故事。書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此前,該小說曾被劉震云的女兒劉雨霖拍攝成電影,而這一次,則將成為劉震云首部被搬上話劇舞臺的作品。
很多人都認為劉震云的小說很幽默,但劉震云自己卻說,“我從來沒有刻意幽默過。把一個并不幽默的人,寫成世界上最幽默的人,是最大的幽默。”他認為自己寫的是那些“平時一句并不頂一萬句的人所說的一句頂一萬句”,“社會上其實有兩種人,一種人是‘說話占時間、地方,站在燈光下’的人;而另一種人,也就是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就像我書中寫到的那些人,一輩子只能站在黑暗中說話,他們的話被人忽略,就連身邊的人都不聽,只能成為自己的心事。我希望把這些心事無處訴說的人想說的話,通過小說、話劇放大,說出中國老百姓內心的肺腑之言。”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中國社會史詩
牟森導演在中國當代戲劇界堪稱一個傳奇,1986年牟森曾創立了中國當代首個獨立民間戲劇團體“蛙實驗劇團”;他排演的尤涅斯庫的《犀牛》,被認為是“邁出了中國實驗戲劇的第一步”;他導演的《關于<彼岸>的漢語語法討論》《零檔案》《與艾滋有關》《紅鯡魚》等劇目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經常被請到國際各大藝術節。但上世紀90年代末,牟森在其戲劇創作巔峰期悄然隱退,至今已是二十載。此次牟森因《一句頂一萬句》而重返戲劇創作,他說,這是因為“情義”和“緣分”。
據透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劉震云剛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時,兩人就有合作的機會,但因故未能成行。后來,《一句頂一萬句》在《人民文學》雜志上刊發時,牟森緊追著連載讀完了這部作品,當即寫下了八個字“地老天荒,山高水長”。這一次,終于能夠合作《一句頂一萬句》,牟森說:“相遇是一種緣分。相遇,但是錯過,然后再相遇,這是一種更大的緣分。”
在牟森導演看來,他所面對的原著是一本“大書”:“《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中國社會的史詩。從去年起,我一遍一遍再讀這部作品,接近并拆解它,其間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最終找到的主題是‘獲救’。劇中的楊百順和牛愛國,都是通過執拗地尋找,來完成自我救贖的。”
在談及改編創作時,牟森表示,原著小說是“絕對的甲方”。他認為,“改編《一句頂一萬句》,最容易處理的是結構和語言,因為小說的結構和語言已然完美,作為改編者,只需要遵從原著。而最困難的則是解決容量的問題,小說中有上百個人物,線索也極為復雜。我有一點小小的企圖心,希望盡可能地在舞臺上呈現一個長篇小說應該有的容量和品質。”
劇本改編具有開創性
劉震云對牟森的劇本改編非常滿意,他說:“當時拿到劇本的時候,我的女兒、助理都在身邊,我就發給他們一塊看。大家看完后,觀點一致,非常牛。劇中的思想認識、人物結構、故事走向,都來自牟森導演的二度創作,而非照搬原作。導演面對這些渺小的人物和心事,目光視野卻非常宏大,這種強有力的反差和對比,對我非常有沖擊力。”
劉震云覺得,牟森的劇本不僅僅是把小說改成了話劇,而是開創了一種可能,或者另外一種話劇的方向和形式,甚至引發了自己很多沒有想到的東西。“牟森對作品里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讀者、觀眾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尊重。他沒有滿足于去講故事,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說心事’。他把歷史泥濘里被忽略的人和事抽離出來,通過人物的語言、聲音、行動的配合,做了開創性的一件事,用國際視野來描寫中國老百姓的‘心事’和‘肺腑之言’,可以說能讓中國話劇耳目一新。”
不用明星效果更好
在發布會特別的剪彩環節中,劉震云與牟森手持剪刀,剪斷隱線,寫有“一句頂一萬句”與“大戲”字樣的兩則條幅應聲而落,也呼應著該劇從“大書”到“大戲”的創作過程。
《一句頂一萬句》此次被搬上話劇舞臺,將會采用河南方言演繹,劇中十六名演員將要飾演七十余個角色、跨越七十載的時光,為了追尋一個“說得著”的人,尋遍中原大地,求索命運輪回的前因后果。
劉震云說:“去沒去過當地,有沒有和當地人喝過幾次酒,以及醉酒的程度,和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效果都有密切關系。”而為了排演這部作品,牟森不僅到河南選角、河南排練,還帶領全劇組兩次奔赴小說發生地河南、山西采風。
因為話劇《一句頂一萬句》想要表現的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心事”,所以演員陣容沒有選擇明星,即便有不少明星主動找到劉震云表達想要參演的愿望,但都被牟森拒絕了。劉震云說:“當時牟森導演對我說:‘我不用那些明星,我要用更大的明星,要讓生活中的人成為舞臺上最大的明星。’他還問我:‘我排練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都要來排練場,那些明星能做到嗎?能做到的才是明星。’”
劉震云很認可牟森導演的選擇,他說:“不用明星,有兩種效果,一種效果是好,另一種是更好。因為用明星可能一開始會有號召力,但真正有號召力的還是呈現在舞臺上的作品本身,還是能夠真正體現導演創作思路的一批人。現在這些招募來的非職業演員,每天都會在封閉的環境中,接受刻苦的形體、語言、心理訓練。讓他們達到專業演員都達不到的表演真實程度,這對導演也是一種挑戰。我期待這部話劇,能成為枝繁葉茂、常演常新、常看常新的經典之作。”
《一句頂一萬句》一定要回河南演出
策劃人與編劇史航,這一次也“跨界”加入《一句頂一萬句》出品人的行列,他說:“為了這樣一部小說值得去做任何事情。這次大家聚在一起合作,是把前半輩子的心事兒都拿出來了,它不僅是一個工作上的合作,同時也是一個人生的交匯。”
發起這次“人生交匯”的是鼓樓西劇場的總經理李羊朵,《一句頂一萬句》是鼓樓西出品制作的第一部大劇場作品,也是鼓樓西四周年的獻禮之作。李羊朵執著于這一劇目,是因為《一句頂一萬句》對她的沖擊力非常大,“作品里面那種浩瀚的孤獨感,時常將我淹沒其中。”在發布會現場,李羊朵感謝劉震云將這樣一部經典文學的版權授予鼓樓西,“這份信任很重,幸運的是有很好的團隊與我們結伴而行”。
該劇由北京鼓樓西文化有限公司、精英文創、希肯琵雅、幸福的麥穗、河南傾聽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之后,還將開啟全國巡演,赴哈爾濱、西安、上海等地進行演出,河南鄭州的演出也在計劃當中。劉震云對此表示:“《一句頂一萬句》是一定要回河南演出的,如果有條件,我還希望能到延津演,到我們村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