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箱進口牛奶,在某知名電商網站上每月固定購買的老客戶花錢比新客戶要高;同一個航班的機票,在某在線旅游平臺用戶只要第一次搜索不買,之后再搜索便開始暗暗漲價;而同一段打車旅程,用戶使用安卓手機和蘋果手機的報價竟然也不一樣……
近日,多個互聯網廠商被發現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在同一時刻,對同一款產品或同一項服務,針對不同用戶的報價實行差異化定價。這讓不少親測屬實的消費者高呼氣炸了,法律專家也指出,“大數據殺熟”已構成價格欺詐。那么,“看人下菜碟”的“大數據殺熟”都有哪些套路?您是否中過招呢?
套路1
同款產品老用戶價更高
北京市民鄭女士表示,自去年起,她開始在某知名網站上購買進口牛奶。“我用一個手機號注冊了一個賬號,第一次購買時,一箱是42元,當時并沒有顯示是優惠促銷價,也沒有提示我是‘新客戶價’。此后,因為我每個月都會固定買這個品牌、規格的進口牛奶,所以無意中發現,不管我之后第幾次購買,再也沒有了第一次購買時的價格,而是一直都變成了49元一箱。”鄭女士表示,不但食品有這樣的情況,洗發水、牙膏等日用品都發現有類似的情況。
很多人都以為,在某家商戶消費的會員等級越高,享受的福利就應該越好。但鄭女士卻告訴記者,不是所有商戶都會對會員“特別好”,“我有一個同事,發現她在某APP上買電影票,同一個電影院、電影、場次,老會員的價格比第一次購買者的價格要高,越是‘新人’越給超級優惠特價,比老會員便宜了三分之一多,就是為了留住‘新人’吧。”
“如果是因為平臺明確提出新人有滿減禮包或者首充返現,而導致同款產品老用戶花錢比新用戶高,我覺得我們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畢竟互聯網平臺需要‘拉新’,我們之前也享受過這種新人福利。”市民唐女士表示,讓她覺得無奈和難以接受的,是平臺這種定價機制的“不透明”,“如果并沒提及新人優惠,或除第一次外,新老客戶在價格上依舊被區別對待,確實很傷害我們對這些互聯網平臺的信任。”
套路2
機票詢價第一次不買價更高
在北京從事IT工作的汪先生,搜索北京至杭州往返機票信息時,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第一次在某知名機票代理網站上搜索北京飛杭州的航班之后,他看到一個最低的價格450元,沒買,看了看,但幾個小時之后,他再搜索同樣的航班,發現價格已經漲高,次日再搜索,依舊沒有第一次搜索到的“最低價格”了。反正都要買,因為擔心再拖價格會更高,他次日趕緊下單購買了機票。
“我覺得后臺肯定有大數據在統計,發現我開始頻繁搜索這條航線,那肯定是有剛性需求了,所以第一次雖然搜索出來了‘便宜票’,但是我當時沒有下單,之后就再沒那么便宜的價格了。”汪先生說:“互聯網生活里,不但在訂機票方面我們付出的價格開始被‘大數據左右’,在生活中,網約車、訂酒店,都存在這類‘大數據殺熟’的情況,‘老客戶’們習慣性以為自己是‘老客戶’肯定會得到更多優惠待遇,其實真實情況是有些商家更傾向用優惠吸引‘新人’。而且,經常被‘殺熟’的,應該是對價格相對沒那么敏感的群體。”
鄭女士在購買書籍方面也遭遇了相同的經歷。“我有個習慣,最近想買但不太著急要的東西,喜歡先放入購物車,過幾天再查查,發現同樣的商品,價格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但是比如我第一次搜索后準備購買的兒童圖書,價格是20多元一本,過幾天再想買時,發現同一本書就是30多元了,再也沒有第一次的價格。這種現象是比較頻繁發生的,后來我只得購買該網站的會員卡,這樣就不用再擔心經常買的消耗品悄悄漲價了,能直接以相對低的會員價買到。”
套路3
手機下單品牌影響價格
“同樣是從溫州南站打快車到均瑤大樓,蘋果手機顯示為52.1元,而安卓手機則顯示為46元,難道真的存在大數據殺熟嗎?”日前,某網友將某知名打車軟件的兩個手機報價截圖發布在網上,引起消費者熱議。“我用蘋果機和安卓機自己做實驗發現,同樣一段路程順風車蘋果比安卓貴三四塊,快車蘋果比安卓貴13塊”、“我和室友從公司回家是同一線路,每次打車她都比我貴七八塊,因為她是蘋果,我是安卓”……不少網友紛紛實測,稱計價不但和新老客戶有關,還似乎與手機系統有關系。
對此,相關打車軟件回應稱,從未有過大數據殺熟,預估價與實付價不同,會實時波動。而造成“預估價”波動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每個行程的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預估的。第二,軟件顯示的預估價金額等于預估價減去優惠券抵扣金額。第三,乘客發單時所處的網絡環境是復雜的,可能是移動網絡、可能是Wi-Fi環境。不過,對于這一回應,很多網友表示并不買賬。
此外,有網友聲稱,用不同手機充值不同的視頻會員報價也不相同。記者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查詢發現,安卓和蘋果手機在會員購買價格方面確實存在差異。以騰訊視頻為例,開通VIP會員,安卓用戶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價格分別為20元、58元、108元,年費是198元,而蘋果用戶購買則分別貴出5到35元不等。
針對這一問題,相關視頻網站的工作人員回應稱,這是由于蘋果支付包含蘋果收取的“過路費”導致的。
“大數據殺熟”已構成價格欺詐
“國家發改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制定的《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指出,對同一商品或者服務,在同一交易場所同時使用兩種標價簽或者價目表,以低價招徠顧客并以高價進行結算的屬于價格欺詐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消費者都是通過同一個互聯網平臺,在同樣的銷售環境中購買服務或商品,價格是應該一致的,“而互聯網廠商通過‘大數據殺熟’或針對不同手機實行不同定價,就是價格欺詐,不但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破壞了消費者的誠信依賴。”
“我們知道,消費者對平臺形成的誠信依賴越是持久,平臺就越應該尊重和善待消費者。而互聯網廠商的‘大數據殺熟’則違背了信用原則,這樣做無疑自毀長城。”邱寶昌指出,對于涉事的互聯網廠商在商業道德上應該予以嚴厲譴責,并請相關行政部門查處,“企業應該承擔信用責任,失信后,應當受到相關的信用處罰。”
邱寶昌還表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法規規定,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并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處罰機關也應當將其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我們應該號召消費者用腳投票,這種利用‘大數據殺熟’的企業比一般的價格欺詐企業更可惡,對消費者造成的信用傷害也更嚴重。”邱寶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