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 題:改革,讓每一個人都看見未來
辛識平
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中國大地上發生。4年前,浙江臺州市居民錢樣波給家里的“大寶”辦落戶花了一個月。現在,給“二寶”落戶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方便!”一句發自內心的點贊,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改革,正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這篇大文章的主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日前召開的中央深改委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0多個改革文件,釋放了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梳理這些改革部署,“人民”是其中的重要關鍵詞。從環境保護督察,到審批服務便民化,從改革國企工資決定機制,到公立醫院黨建、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樁樁件件連著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新階段,改革的初心更加凸顯。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老百姓關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這兩天,一張文化和旅游部掛牌的圖片刷屏朋友圈,不少網友感嘆:詩和遠方終于在一起了。微言有大義,這個細節折射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一個大邏輯:充分回應社會期待,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機構改革涉及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超過80個,涉及面之廣、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可謂前所未有。用百姓視角來看,這也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變革,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突出問題,都將在改革中得到有力破解。
為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組建生態環境部;為防控重大疾病、應對老齡化,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為改變“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頂草帽”,整合監管職能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機構改革方案的謀篇布局、字里行間,生動詮釋了“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正如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所說,機構改革看似是部委之間的“加減法”,實際上都牽涉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群眾獲得感滿滿的“加法”。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通過改革完善制度,運用制度的力量為人民福祉保駕護航、筑牢根基,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會更加堅實、更可持續。比如,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有利于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在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等領域組建新機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新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破與立,無不聚焦人民利益而行,既讓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所共享,也為社會進步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改革的主體。40年來,從小崗村村民對溫飽的渴求,到上億農民工掀起的打工潮,從“下海者”的人生沉浮,到今天創業者們的筑夢之路,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深刻改變了億萬中國人的命運。這部仍在書寫的歷史,不斷用事實得出“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結論,更帶給我們這樣的信念——新時代的改革,必將惠及全體人民,讓每一個人都看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