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向何偉鞠躬致意。
據江淮晨報報道 21歲,正是追逐人生夢想的年紀,但是對于安徽大學大三學生何偉(化名)來說,卻無法繼續感受生命的美好。因為腦動脈瘤,在連續搶救20多日后,被判定為臨床死亡。昨日下午,何偉捐獻出腎臟、肝臟和眼角膜,成為我省首位捐獻器官的在校大學生。何偉的父親告訴記者:“一直希望他能快樂地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做不到第一點,但是做到了第二點。”
“沒想到這是孩子的最后一通電話”
3月10日上午,剛過完自己21歲生日的安徽大學大三學生何偉,突然感到頭部劇痛,他第一時間想到自己4年前查出的腦動脈瘤。
2014年,家住馬鞍山的何偉正在讀高二,同樣因為頭疼,父母帶他來到南京一家醫院檢查,沒想到卻在腦部神經最密集的位置,檢查出腦動脈瘤,為了不影響學習,一直遲遲沒有做手術。隨著多次復查,情況一直良好,一家人原以為腦動脈瘤會逐漸好轉。
但是,3月10日上午,因為劇烈的頭疼,何偉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媽媽,我的動脈瘤好像爆了,我的頭好疼,快來救我。”說完這句話,還沒等媽媽仔細詢問,何偉就昏迷了過去。在被同學及時發現后,立刻送往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進行搶救。
而他的父母在電話掛斷后,立刻從馬鞍山出發趕到合肥。當他們來到醫院時,何偉已躺在重癥監護室里,身上插滿了急救的管子,“一切都很突然,沒想到那是孩子最后一通電話。”何偉的父親何超(化名)說道。
醫生告訴記者,送到醫院時,何偉的顱內已大量出血,陷入昏迷,也沒有辦法立刻進行腦動脈瘤手術,只能進行腦室穿刺引流手術,病情很不樂觀,但經過急救,情況基本穩定了。
他的器官將至少能幫助5個人
住進醫院后,何超每天都守在重癥監護室外等候醫生出來,希望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兒子最新的情況。
在守候的同時,何超也注意到在醫院的宣傳展板上,介紹著器官捐獻的流程和意義,在考慮一番之后,他第一次找到安醫大二附院器官捐獻協調員張明,表示如果孩子最后沒有機會康復,他們愿意捐獻孩子的器官。
“這讓我十分意外和感動,因為思想觀念問題,很少有家長主動愿意捐獻孩子的器官。”張明告訴記者,雖然當時他們提出這方面的意愿,但是由于何偉的病情出現轉折,并未達到捐獻器官的標準,“孩子還是有救治的希望,所以第一次提出捐獻時,我希望他的父母再等等,多考慮一會。”
張明介紹,在4月1日晚上,何偉的病情突然急轉直下,血壓、心率等各方面體征數據下降,同時失去了自主呼吸,在進行評估之后,被判定為臨床死亡,達到器官捐獻的標準。
在得知兒子病情后,何超和妻子第二次向張明提出捐獻兒子器官的意愿,院方也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于是,4月2日上午,在合肥市紅十字會的見證下,何偉的父母簽下了器官捐獻協議書。
合肥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何偉此次捐獻兩個腎臟、肝臟以及兩個眼角膜,將至少能夠幫助5個人。“同時從省紅十字會確認,何偉是我省首位捐獻器官的在校大學生。”工作人員說道。
輔導員和同學紛紛來醫院送別
昨日14:30,父母在重癥監護室與兒子作最后的道別后,何偉被送往手術室。何偉的同學和輔導員也來到醫院,送別何偉。
何偉的輔導員告訴記者,在校期間,何偉是個老實、低調的孩子,在班里和同學相處得十分融洽,而且平時學習十分努力。今年大三下學期開學后,何偉正在準備考研,“住院后,他在網上買的考研書籍也剛送到宿舍。”輔導員說。
“今天班里也來了數十位同學來送別,大家十分不舍這位同學。”輔導員說,在悲痛的同時,他們也為何偉捐獻器官感到十分驕傲。“今后我們也會以他為榜樣,宣傳他的事跡。”
“他成為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失去獨生子之后,此前一直堅強、沒有掉過眼淚的何超,紅著眼眶看著手術室。他哽咽地告訴記者,“我從小就教育他要樂于助人,平時能夠幫助別人的事情,他肯定愿意做,所以我覺得兒子也會同意器官捐獻的。”
何超稱,從初中到高中,兒子一直是班里的“勞動模范”,遇到苦活累活都是第一時間去做。“以前上學時,他的教室在四樓,每次教室里的飲水機換水,都是他主動扛水桶,所以班級每次評選勞模時,都是他當選。”何超說。
何偉從小喜歡籃球,房間里張貼了各種軍事海報,立志要考上軍校。但是自從檢查出腦動脈瘤之后,為了照顧身體,他只好放棄了夢想。
“在孩子人生的最后階段,我希望他能夠多救幾個人。”何超告訴記者,他一直希望兒子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如今他的器官能夠至少幫助5個人,也算是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