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我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突尼斯南部發現的10處古羅馬時期遺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心源研究員帶領的空間考古研究團隊,聯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利用空間考古技術與方法,在絲綢之路西端突尼斯發現10處古羅馬時期考古遺存。這是中國科學家利用遙感技術在中國境外首次發現考古遺址,這些遺存揭示了古羅馬時期南線軍事防御系統的布局與農業灌溉系統的結構。
在19日由“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世界遺產工作組(DBAR- Heritage)在突尼斯召開的“一帶一路”遙感考古新聞發布會上,王心源研究員代表DBAR-Heritage工作組介紹說,此次聯合考古歷經2年多時間,自2016年1月在北京進行室內遙感圖像處理以及解譯分析后,分別于2017年4月、11月和2018年4月與當地考古專家聯合進行實地調研與驗證,最后在突尼斯南部確定新發現了10處古羅馬時期遺存,包括邊墻3段(Limes)、軍事堡壘(Forts)2個,以及農業灌溉系統1處、水窖3處、墓葬1處。“這些考古遺存形成證據鏈條反映出古羅馬時期帝國南部邊疆的軍事防御體系。其中,邊墻與堡壘用于防守和保護邊界,阻擋來自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的侵擾;農業灌溉系統以及儲存淡水的水窖用于保障邊界軍民的糧食生產與生活需要。”王心源說。
之所以將考古目標定在突尼斯,王心源解釋說,突尼斯中南部的環境與我國西北甘肅地區的環境極為相似,對歷史遺址的保存條件具有相似性。2013年,王心源研究員團隊利用遙感技術在我國甘肅瓜沙段發現十余處考古遺址,取得重大考古發現。“選擇突尼斯南部地區遙感考古,旨在進行中-突兩區域遙感考古的比較研究。”王心源說。
記者同時了解到,遙感技術在干旱區考古調查中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廣泛應用前景,是考古學發展的新增長點。遙感考古可以把地表上看到的貌似不相關的遺跡聯系起來,對于在大尺度、大范圍上解決大型線性遺跡保護與認知具有重要作用。“突尼斯中南部地處荒漠,地表干擾較少,有利于遙感考古發揮其獨特優勢。”王心源補充道。
突尼斯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西端,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樞紐。此次發現對于研究古羅馬時期軍事防御系統、農業灌溉系統,以及絲綢之路西端線路走向、古綠洲變遷、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此次利用遙感觀測技術、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分析系統等綜合技術,結合文獻分析、實地調研開展的空間考古技術與方法,是中國科學家走出國門并首次主導聯合亞、歐、非相關國家開展空間考古遺存發現與系統研究,這對于提升中國科學家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國際合作研究水平,形成空間考古學科一套新的研究技術與方法范式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
2018年4月14日至17日,來自中國、突尼斯、意大利的科學家到突尼斯南部進行古羅馬考古遺址的聯合調查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