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假如孔子能上網

來源: 新華社  
2018-04-22 13:04:48
分享:

  “世界讀書日”前后,閱讀又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有一種惋惜的聲音時常響起,那就是批評數字化閱讀方式讓人趨向“讀圖”“讀屏”“讀視頻”。我們不妨把時間倒退回去,回到莫說互聯網,就連紙質書都沒有的上古時代,看看當時的一位閱讀者如何讀書。

  春秋時代的魯國國都曲阜,時常會迎來列國的使者,他們不是來通好交聘,而是專程請求答疑釋惑:齊國都城飛來了異鳥,楚王在江中拾到了奇果,吳軍在越國發現了巨人的骨頭。這些問題最終都匯總到了孔子那里,他如同“搜索引擎”得出一個個答案:商羊、蘋實、防風氏之骨……令大家五體投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孔子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閱讀者,他愛讀書,“讀《易》韋編三絕”;精選書,教育兒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閱讀成就了一座2500多年以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學識高峰。

  但是,與我們身處的數字化時代相比,甚至與印刷術誕生之后的時代相比,一個事實顯而易見,孔子并沒有太多的書籍可供閱讀。因為當時的“書籍”無非是簡帛甲骨,或是青銅鼎彝,其記載的篇幅有限,而這樣的載體,即使是汗牛充棟也好,是學富五車也罷,實際的字數也未必能有成百萬或上千萬字。由此可見,在那樣的年代,孔子的閱讀是何等艱辛與可貴。

  這也愈發讓我們明白,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萬世師表”,靠的絕不是簡單的閱讀。他堅決反對讀死書,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身體力行讀“社會書”,“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進而把閱讀、思考和游歷有機統一起來,即使“陳蔡絕糧”同樣“弦歌不輟”,體現了知識分子風骨和尊嚴。在先賢的啟迪下,后世學人才得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判斷,不斷提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主張,強調“為萬世開太平”和“人須在事上磨”的修為。

  假如,孔子置身當下,能夠上網,面對網絡上“浩如煙海”的電子書,以及書店里“鋪天蓋地”的紙質書,他或許會有一時迷惑,可能也會有選擇困難,但是他一定會奉行“吾道一以貫之”,堅持自己的閱讀之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時,他也不會只在互聯網上發帖點贊,沒準會與同時期的哲人建個群,聊聊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假如畢竟只是假如,現實生活中,數字化閱讀在給讀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出現碎片化、實用化、娛樂化的傾向,以至于像認僻字、誦詩詞的“尋章摘句”和“記問之學”,在以往僅是學人入門的臺階,現如今已升任公眾追捧的對象。這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相去甚遠,也啟示我們在全民閱讀的道路上還要努力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面對當下的紛繁復雜,無論是為了保持內心寧靜,還是旨在尋找航標,閱讀都是一把金鑰匙。我們有必要重溫孔子的閱讀之道,他的閱讀曾經開啟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輝煌,也曾經陪伴中華民族走過歷史的風雪,在今天也同樣能給我們以不時閃耀的啟迪。

  

關鍵詞:世界讀書日,閱讀,互聯網,孔子責任編輯: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