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我國進口的抗癌藥將實現零關稅。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消息,自5月1日起,三措并舉降低抗癌藥價——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采購以及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
同時,財政部聯合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自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
那么對癌癥患者而言,“救命藥”降價的春天,是不是要來了?
對此,浙江省相關醫藥專家透露,稅費大幅下調,進口抗癌藥的價格當然會下調,但程度相對有限,真正的“砍價”重點還得看醫保部門的價格談判。而距離實際享受到降藥價的利好,癌癥患者還需等待兩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意味著,這一番降藥價“組合拳”產生的效應,反饋到患者的賬單上,還需要時間。
病患最關心的是什么
進口抗癌藥進不進醫保,能報銷多少
擺在很多癌癥患者面前的事實是,治療費用往往難以承擔。
據“中國腫瘤患者服務升級”課題研究顯示,在經過醫保報銷之后,腫瘤患者接受診斷、治療的平均總自付金額仍高達14萬元,若是接受靶向治療,平均總花費約為22萬元——分別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75倍、2.7倍。
浙江省腫瘤醫院醫生們坦言,治療癌癥花上十多萬,還是比較普遍的。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動輒上萬元的部分抗癌藥,還是要靠醫保來解決問題。
錢報記者在浙江省腫瘤醫院出入院大廳,隨機采訪了15位患者,其中近9成坦言,相比進口藥還是國產藥而言,進不進醫保、進多少,是首要關心的問題。
53歲的李金(化名),金華人,8年前確診肺癌,今年3月初癌癥復發,接受了50天的放、化療。他剛辦好出院手續,將賬單指給錢報記者看。
“靶向藥吃不起,ALK抑制劑吃3個月送9個月,但報了醫保,一年下來自己還得掏六七萬。最后我還是做了化療,用的也是進口藥,安素泰,9瓶,7137元,自己只要承擔10%。”
李金這次共花了7萬左右,除掉醫保,自己付了4.4萬。和眾多癌友一樣,他的愿望,自然是治療費、抗癌藥能夠再便宜一點,醫保報的更多一些。他加入了不少抗癌微信群,“我記得,上一次群里沸騰,大家瘋狂發紅包,還是在今年的1月1日,浙江把奧希替尼、阿達木單抗等28種藥品納入浙江省大病醫保。”
哪些群體感受會更直接
對靶向藥需求度高的患者或更有利
實際上,“零關稅”清單頗廣,包括了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也就是說,癌癥患者常用的進口化療藥、靶向藥、生物制藥等全都涵蓋在內。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陳波教授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零關稅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長期使用靶向藥物的患者。
另據統計,我國目前已上市抗癌藥品138種,而國家最新公布的第一批降增值稅的抗癌藥品,就惠及了絕大多數品種——共包括了103種抗癌藥品制劑,以及51種抗癌藥品原料藥。
對此,乳腺癌、淋巴瘤患者無疑是最為興奮的,她們正在使用的靶向藥曲妥珠單抗(赫賽汀)、利妥昔單抗(美羅華),市面上目前都沒有可替代的國產藥,只能完全依賴進口。而這兩項藥也已進入第一批降稅清單。
目前,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國產化療藥研發、上市的情況還可以,但在靶向藥、生物制藥,以及年底可能引進的免疫療法方面,基本被進口藥壟斷。
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醫生龔磊說,拿肺癌來說,臨床上30%以上的肺癌患者接受靶向藥治療。相比其他癌種,肺癌靶向藥算多的,目前臨床常用的表皮生長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三代藥物共計6種,其中僅2種是國產的。
這意味著,稅率的下調,對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來說,感受可能更直接一些。
零關稅后,進口藥能降價多少
具體還要看醫保部門談判情況
錢報記者在浙江省腫瘤醫院藥劑科查詢到,乳腺癌、肺癌、胃癌等癌癥病人的常用藥紫杉醇,進口與國產的,價格相差5倍。
那么,一系列降藥價“組合拳”實施之后,進口抗癌藥價格會降多少?各方的揣測很多,有說算上增值稅,藥價可降20%,也有說降5%-10%。
業內人士更為認可的是下面這個觀點——進口藥實際關稅稅率約5%,中國抗腫瘤藥市場規模約1400億元,其中進口約占三分之一,約400億元,零關稅后可以減少中國腫瘤患者20億元的開銷。但國內腫瘤患者有430萬,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約幾百塊錢,感受不會很明顯。
浙江某位醫藥專家指出,當然,加上增值稅直降14%,情況會好很多。但重頭還是放在醫保部門的價格談判上,因為一盒進口抗癌藥到達患者手中,除了稅收,還要經過流通環節,而市場競爭、研發成本、知識專利保護都會影響到藥價。“目前來說,抗癌藥具體降價多少還很難說”。
從此前的國家談判結果來看,是令人興奮的。
2016年至今,17種抗癌藥品得益于談判,降價節約資金41.7億元,加上納入醫保目錄后報銷的部分,共為患者減輕藥費負擔62.4億元。
對國內藥企有何影響
價格下來了,自主創新更重要
國內某藥廠的一位員工透露,聽到降關稅,我們還比較淡定的,但得知國家啟動新一輪的集中談價和采購,感覺沖擊會比較大。
一旦進口藥價格降下來,國產藥價格優勢就不明顯了。對患者和醫生來說,治療中則有了更多的選擇。
65歲的程大福(化名)在2016年查出非小細胞肺癌,當時醫生提供了兩個藥品供他選擇,一個是埃克替尼,一個是吉非替尼。
兩者的適應癥相同,療效也相近,區別在于埃克替尼是國產的,生產商是浙江余杭的貝達藥業;吉非替尼則是進口藥,由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出產。
“當時經過國家談判,兩個藥(價格)都降了50%還要多,一家人考慮了下,還是選擇了進口藥。”程大福說,降價前,不論國產還是進口,每個月至少要負擔1萬以上。現在,國產藥每個月花6000多元,進口的再貴1000塊錢左右,差別很小了,而且還進浙江的醫保。
在龔磊看來,藥價往下降,除了國家談判,還需充分的市場競爭。“吉非替尼的價格能降下來,是因為國產的做出來了,對進口藥形成了競爭,自主創新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