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往來于此的人們帶來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與科技。在長期的碰撞和磨合中,聚居在敦煌的各族人民通過大量勞動實踐,總結出適宜于本地生產生活的經驗和方法,并形成了一套涵蓋數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農學諸多方面的知識體系。“五一”勞動節之際,不妨從現存的點滴遺跡見微知著,看看敦煌古人的勞動智慧。
數學
九九表
西漢開發河西四郡之時,我國的數學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就有20多件數學文獻,涉及古代乘法口訣、乘方、十進制、籌算、數碼,有關田畝、堤壩、度量等測量和計數的方法,在科學史、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價值。
天文學
全天星圖
魏晉時期,隨著佛教經典的編譯以及波斯、粟特、印度天文、占星術士的入華,源自希臘、羅馬并經改造的天文、占星術概念和技術陸續傳入中國,但大舉進入官方天文歷法體系和民間日常生活,則是在晚唐、五代。出自敦煌藏經洞的全天星圖被譽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發明創造”,它是已知最早表示了幾乎所有中國星座的星圖,也是迄今發現的第一張用不同顏色的點來區別星表所列星的星圖。
物理學
秤與天平
莫高窟第85窟十字交叉座天平晚唐
敦煌文書中也有使用秤的記載,秤作為衡量物品重量的器具,商品交易中使用的衡器工具之一,主要用來稱無法用斗、升等度量的物品及比較貴重的金銀珍寶及藥材。不少敦煌遺書中都可以發現關于百姓向寺院借面用秤的記錄。
桔槔
莫高窟第302窟桔槔與水槽隋
桔槔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它的結構相當于一個普通的杠桿。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直桿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在莫高窟第302窟有這樣一幅畫面,井旁邊有一高木杈,上架橫桿,桿的尾部懸掛一石塊,有兩人正用桔槔提水。
化學
冶鐵
榆林窟第3窟冶鐵圖西夏
冶鐵業及鐵器生產是唐代以來敦煌的一種特殊手工業,當時需要的各種鑄造農具、家具、器皿、寺院供養具及普通兵器大都是當地生產。敦煌文書記載,唐、五代、宋時期,敦煌有一批鐵匠,又名“鐵博士”。榆林窟第3窟“冶鐵圖”則展現了西夏時期冶鐵技術水平,鐵匠使用風箱鼓風,使爐膛始終保持所需高溫。
釀酒
榆林窟第3窟釀酒圖西夏
我國是具有悠久釀酒歷史的國家,敦煌地區的釀酒生產在漢代已經出現,古代敦煌民眾不但掌握了糧食酒的釀造工藝,還學會了釀造葡萄酒。敦煌漢簡、居延漢簡中都有釀酒、制麴的記錄。
醫學
灸法圖敦煌藏經洞出土
敦煌藏經洞保存的醫學著作和與此有關的藥方、藥物等醫藥學文獻,被現代學者認為是一千年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成果遺存,內容涉及醫經、五臟、診法、傷寒、醫方、本草、針灸等方面,更令人驚嘆的是,原來千百年前,我國人民就認識到了食療養生的重要性。
莫高窟第454窟病人服藥宋
現存于國內外的敦煌醫學文獻多撰成于六朝及其以前,也有部分撰于隋唐時期。這些文獻中包含許多失傳的醫藥古籍,還有部分流傳至今的古籍的最早版本。這些文獻展現了早期醫學文獻的原貌,因而對研究中國醫藥發展史,澄清醫藥文獻的部分疑難問題,以及對校勘、補缺、探求宋以后木刻本文獻的源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農學
農耕技術
莫高窟第445窟曲轅犁盛唐
考古資料證明,漢代敦煌地區普遍使用鐵農具,在敦煌馬圈灣、甜水井屯戌遺址中出土有鐵鋤、刀、鐮、錛、鑿等農具。出現在敦煌壁畫中的農作圖,描繪了古時百姓生產勞動的情景,其中保存的農具圖像多達數十種。
莫高窟第33窟耕地與收割圖盛唐
糧食加工工具
榆林窟第3窟踏碓圖西夏
敦煌地區石磨的使用是和漢代建郡、移民屯田、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開始的。莫高窟第321窟《十輪經變》中繪有一女子單手操作的手推磨,手搖石磨使用了曲柄搖手,以減輕勞動強度。榆林窟第3窟繪有“踏碓圖”,表現了農家踏碓舂米的勞動場景。
漁業
莫高窟第296窟撒網捕魚北周
敦煌雖地處陸上絲綢之路,但壁畫中也保存了豐富的舟船圖像,甚至還有古人撒網捕魚的畫面。敦煌藏經洞遺書中也有記載舟船及其構造的文獻,P.2609《俗物要名林一卷》和S.617《俗物要名林》都記載了舟船及其部件的名稱。
古人在勞動中獲得經驗,總結出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知識體系。這些涵蓋方方面面的勞動智慧,宛如日月星辰,長久地影響著后來的人們,并依舊關照著我們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