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對災區及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
5月7日,四川省統計局發布關于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重災區經濟發展成就的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十年來,地震災區著力鞏固和發展災后恢復重建成果,認真落實《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的各項要求,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大力提升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產業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災區經濟發展振興成就顯著。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改善優化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災區上下穩中求進追趕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始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穩步擴大。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6829.7億元,總量是2008年(2247.3億元)的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10個極重災縣2017年實現GDP 1657.5億元,是2008年的3.3倍,年均增長13.1%,比全省高2.1個百分點,其中茂縣(年均增長15.6%)、汶川縣(15.3%)、北川縣(15.0%)、平武縣(15.0%)、彭州市(13.9%)等地經濟保持較快增長。
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發展,39個重災縣三次產業結構從2008年的21.7:45.0:33.3調整為2017年的13.2:45.9:40.9,第一產業比重下降8.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7.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10個極重災縣三次產業結構從2008年的19.8:47.9:32.3調整為2017年的12.2:48.2:39.5,第一產業比重降低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7.3個百分點。茂縣、汶川縣、彭州市加快工業發展,2017年第二產業占比比2008年分別提高26.6、13.9、11.8個百分點;北川縣、都江堰市大力促進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2017年第三產業占比分別提升至45.1%和55.6%,比2008年分別提高13.4和4.7個百分點;安州區注重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推動汽車及零部件、精細化工、醫藥食品三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全域旅游深入推進,服務業發展加快,非農產業占比由62.7%提升至77.5%,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型的37.3:35.6:27.1轉變為“三、二、一”型的22.5:38.2:39.3,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2.2個百分點。
人均GDP大幅提升。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災區人均水平大幅提升,經濟實力不斷向前邁進。2017年,39個重災縣人均GDP達到42188元,是2008年(13836元)的3倍,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比2008年(89.3%)提高5.2個百分點;其中,2017年10個極重災縣人均GDP達到4732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73元,是2008年(13609元)的3.5倍。分縣看,汶川縣由2008年的13733元提高到2017年的56829元,北川縣由6917元提高到22618元,都江堰市由12281元提高到50654元,什邡市由21498元提高到67955元。10個極重災縣有9個縣人均GDP在全省縣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茂縣、都江堰市、彭州市分別提升83、33、32位。
財政實力持續增強。災后恢復重建以來,在各項政策引導支持下,災區財政收入的基礎更加夯實,源頭更加充沛,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0億元,是2008年(72.7億元)的4.3倍。不考慮口徑變化,年均名義增長17.5%。分縣看,朝天區、昭化區、劍閣縣、北川縣、青川縣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為2008年的10倍以上,安州區、彭州市、汶川縣、都江堰市、茂縣等極重災縣均為5倍以上。
三次產業加快發展,經濟基礎更加鞏固
十年來,災區上下狠抓產業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推動工業轉型發展,大力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鞏固。
農業生產穩定。災后恢復重建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切實加大農業投資力度,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基地,加強土地整理、完善農田水利工程,規劃實施一大批農業產業項目,災區農業生產穩定發展。2017年,39個重災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901.2億元,是2008年的1.9倍,年均增長4.1%。都江堰市持續提升獼猴桃、糧經、筍用竹、林下中藥材四個“十萬畝”優質高效產業示范基地,成功創建四川省現代農業(林業)重點縣;北川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走精品農業路線成效顯著,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是2008年的3.4倍,年均增長11%;汶川縣全力打造高原、生態、有機農畜產品,“汶川車厘子”等拳頭產品已經成為當地特色名片,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什邡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6%;青川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3%。
工業穩步發展。堅持把產業培育作為災區發展振興的基礎,用好用活國家同意在汶川地震重災區率先啟動省級開發區新設工作的政策,新建北川、中江、旺蒼等20個省級開發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同時,立足產業發展優勢,依托成都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德陽重大裝備、綿陽智能家電等重大產業基地建設,招大引強培育建設災區基礎產業基地,促進產業加快發展。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696.9億元,總量是2008年(870.5億元)的3.1倍,年均增長15.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其中,黑水縣、茂縣、小金縣、理縣、朝天區、松潘縣等工業加快發展,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總量均為2008年的10倍以上。
服務業加快發展。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796.2億元,總量是2008年(748億元)的3.7倍,年均增長10.6%;10個極重災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54.9億元,是2008年的4倍,年均增長11.8%。平武縣大力打造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活動,2017年接待游客37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3億元,全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3%;綿竹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新興產業,建成縣級物流中轉中心、運營中心、電商集聚中心,以菜鳥物流為主體打造農村物流體系,解決了農村人口網購的“最后一公里”問題,2017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是2008年的4.5倍;北川縣、安州區加快推動旅游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6.7%和14.5%。
城鄉建設進度加快,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十年來,災區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優化城鎮布局,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圍繞助農增收致富和全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從2013年開始在災區實施新農村建設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災區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德陽市建成孝德年畫村、金花玄郎村等100余個特色生態的聚居點;安州區2017年新建幸福美麗新村35個,總數達到128個,創建省市級“四好村”44個,總數達到73個;平武立足“千年古龍州·華夏報恩城”定位,推進城市修編和農村美化,2017年新建幸福美麗新村30個,桅桿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以地震重災區6個市(州)所轄的95個城鎮為重點實施“百鎮建設行動”,提供省級財政支持、單列用地指標和工作人員編制等方面保障,優化試點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災區一批重點中心鎮已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工業、商貿小城鎮,并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2017年末,39個重災縣常住人口1618.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7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8%,比2008年提升11.8個百分點。都江堰市、江油市、廣漢市、什邡市等2017年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9%、57.1%、52.3%、51.0%,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大力實施災區交通發展振興規劃,完善路網布局,紅原機場建成通航,成蘭鐵路、汶馬高速加快推進,立體交通網絡加速成形。都江堰市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功能提檔升級,市內旅游客運專線、“三繞”都江堰段開工建設,快鐵離堆支線、環山旅游公路、成灌高速崇義立交等建成投運,市區智能交通主體工程逐步完善;安州區2017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9億元,完成農村天然氣管網鋪設290公里,新建村組道路158公里,獲評全省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災區水利、農田、輸電等各項基礎設施與災前相比大幅提升,為經濟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投資消費需求擴大,發展后勁更加充足
十年來,災區全力以赴促投資、穩增長,狠抓消費、開拓市場,提升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切實增強經濟發展韌勁,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投資規模穩步擴大。2009年以來,災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恢復建設和產業發展,為災區再綻新顏提供堅實保障。2009-2017年39個重災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5萬億元。其中,2017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23.8億元,是2008年(1225.2億元)的4.4倍,年均增長17.9%。災后恢復重建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10個極重災縣當年投資總額均超過千億元,其中2009年完成1145.6億元,比2008年增長3.4倍。什邡市、綿竹市、彭州市、安州區等2017年投資總額分別為2008年的7.3、7.3、5.4、5.2倍。
消費品市場加快發展。2010年,39個重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2015年突破2000億元;2017年接近3000億元、達到2940億元,是2008年(737.0億元)的4倍。39個重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10個極重災縣年均增長16.3%,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2017年都江堰市、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和19.4%,北川縣、青川縣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8.8%和18.4%。
民生保障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明顯增長
十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災后恢復重建和加快災區發展的重中之重,實施多項民生工程,加強基本生活保障,切實解決就業、上學、看病問題,災區人民收入不斷提升,改革發展成果充分共享。
就業面穩步擴大。結合脫貧攻堅政策,大力支持災區群眾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統籌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和旅游業,聚集發展物流、商貿、金融、信息、房地產和服務外包業,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安州區廣泛推行產業扶貧、創業就業、百企幫百村等模式,2017年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用貸款8512萬元,創業就業1300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590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北川縣推廣全域旅游帶動,拓寬“電商+扶貧”就業渠道,2017年新增城鎮就業2336人,轉移輸出勞動力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基本保障堅強有力。北川、平武、青川、汶川、理縣、茂縣等18個重災縣被納入全省扶貧開發“四大片區”的貧困縣,向每個重災縣的貧困村選派干部進行全覆蓋駐村幫扶,解決貧困群眾出行難、飲水難、安居難、看病難、上學難、增收難“六難”問題。全面推進災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阿壩州在全省民族地區率先實施15年義務教育;什邡市與北京市聯合成立京什交流協會,在教育、衛生方面開展常態合作,實現由政府推動向民間協作轉型。切實提高39個重災縣醫療救治、疾病控制能力,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連續多年低于全國平均值,災區無重大傳染病暴發疫情發生。
居民收入明顯增加。2008年,39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0802元,2013年跨過2萬元,2017年跨過3萬元,達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年均增長12.4%。2017年,39個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注:農民人均純收入4719元)的3.1倍,年均增長13.2%。10個極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萬元大關,其中茂縣由2008年的2265元增加至2017年的11707元;汶川縣由2745元增加至12243元;北川縣由3193元增加至118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