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年5月12日,汶川震后整整第十年。10年前,汶川地震讓四川遭受重創,災區滿目瘡痍。10年后,一批“新汶川人”在努力重建,一個嶄新的四川闊步前行。近日,人民網推出“十年·新汶川人”系列報道,帶你走近汶川,見證這里的涅槃重生和足跡,敬請關注。
日常巡查中的楊輝。受訪者供圖
滑坡方量約10萬立方米,22戶群眾房屋倒塌、10戶群眾房屋被掩埋,122戶415名村民被提前疏散轉移,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近日,因隱患點專職監測員的提前預警,四川省汶川縣龍溪鄉阿爾村村民成功避險一事,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
從報道中不難看出,基層的地災監測人員在這次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把守著地災來臨前,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關卡。
而楊輝,正是四川省汶川縣眾多從事地災防治的基層工作者之一。“5·12”汶川地震那年,他從臨近鄉鎮徒步6小時到達震中映秀鎮,參與抗震救災工作。次年,他留在鎮上,成為了一名國土員。
震后,汶川縣地震次生災害頻發,山洪、泥石流等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由于親身經歷過十年前那場悲痛,楊輝更加明白基層地災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擔任國土員近十年的時間里,楊輝的腳印幾乎布滿了整個映秀,對全鎮68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例行巡查,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在冬季,平均每月巡查一次,夏季汛期,每周巡查一次。”對于鎮上的68個地災隱患點,楊輝熟記于心。去年,他在黃家院村例行排查時發現山體上一條地震遺留下的裂縫,情況不明。從此,該隱患點一草一木細微的變化,都時刻牽掛著楊輝的心,成了他重點關注的對象。
就在記者采訪前一周,楊輝和同事再次來到黃家院村進行排查,發現裂縫暫時沒有擴大的趨勢,情況相對穩定。但是,在他看來,仍需密切關注。由于地災隱患點多分布于大山深處,道路不好,楊輝和同事時常徒步上下山,僅黃家院一個點的巡查,每次都要花2個多小時。
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左右,是當地汛期。這半年,是楊輝最忙碌,也是神經最為緊繃的時期。
強降雨來臨時,楊輝經常睡不著覺。“如果是晚上下暴雨,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旦發現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苗頭,必須第一時間通知村民,迅速轉移。”楊輝有時甚至每隔半小時就會起床查看降雨情況,即便這樣,他還是不能安心。
增加村民自身的防災意識,在楊輝看來尤為重要。在記者來采訪時,他正和同事制作每村每戶的“兩卡一表”(即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表),“這些東西最終會發放到村民手中,教會他們如何防災避災。”楊輝他們每年還會對村上的地質災害監測員進行數次培訓,加強監測員的專業素養能力。
“這十年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們的防災意識增強了!”據楊輝回憶,2011年,映汶高速公路附近發生“7·03”泥石流災害。那一次,預警還未拉響,大部分村民們就已經自發疏散撤離到高處開闊地帶,有效規避了災害帶來的嚴重威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頻繁疊加的次生災害迫使當地不斷提高防災意識和防御能力,楊輝和同事們的工作也見到了成效,自2013年以來,映秀鎮已連續五年未發生汛期安全事故。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每當想到地災可能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巨大危害,楊輝就會迫使自己打起精神。“汛期時,經常節假日不休息,不分晝夜。”他說,既然干到這份工作,就責無旁貸,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