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近日正式啟動“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實驗性修復工作。
東巴古籍是中國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于云南、四川等地,其內容包羅萬象,集納了東巴教祭司經書、納西族民俗禮儀、舞蹈歌樂、天文歷法等。2003年,云南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計思誠介紹,中國各地收藏的東巴古籍大約2萬余冊,其中8000余冊保存在云南境內,但長期以來,這些古籍分藏于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有些散落民間,飽經歲月侵蝕,亟待修復。
為搶救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近年來,云南古籍保護工作者除了開展相關普查工作之外,還赴多地尋找東巴古籍修復用紙、學習傳統東巴造紙工藝,希望通過科學的修復,幫助殘損的東巴古籍重煥新生。
擔綱此次實驗性修復的云南古籍保護專家楊利群介紹,東巴紙采用納西族聚居區特有的高山野生植物制作,經過數十道工藝制作而成,厚度大、耐磨性強。“制作紙張的植物含微毒,因此紙張抗蟲、防蛀,保存時間長”。
經反復實驗,目前楊利群和古籍修復志愿者們通過復原古法技藝,成功研制出東巴造紙所用紙漿,其形狀已達到科學修復東巴古籍的要求。“先期,我將帶領志愿者團隊,針對近百片破損嚴重的東巴古籍開展實驗性修復。”楊利群說。
東巴古籍修復工作十分煩瑣。據介紹,除了修補殘缺,專家們還需對丟失的文字進行考證,針對串頁等問題,修復前需進行細致的調查復檢和整理編目工作。
“修補古籍就是修補一段歷史、復興一種文化。”計思誠表示,待實驗性修復完成評估后,云南將爭取在今年之內全面啟動東巴古籍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