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點贊院士,稱他們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不止是院士,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點贊科學家,稱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今天(5月30日)就是科技工作者日,讓我們一起向這些民族英雄、人民驕傲致敬!
一個算盤、一把計算尺、一座小島,
他帶領29人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
隱姓埋名30年,
他留給家人的,只有一串信箱號碼。
?
他是我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一窮二白的年代,
他帶領團隊,
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上萬個數據,
成功造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比美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究時間縮短近兩年。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
青絲化作白發,依舊鐵馬冰河。
回望自己赫赫無名的往事,
他說,
“我此生沒有虛度,無怨無悔。”
在中國遭受重重封鎖的情況下,
他依靠勤奮進行艱難的理論探索;
為了科研,
他連年奔波,長期處在極度疲勞之中,
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于敏和妻子。
他是“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只為一句
“國家沒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獨立”,
他毫不猶豫地服從分配,28年隱姓埋名。
最終換來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雷鳴”,
中國氫彈研制,他被同事評價為“首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他用一生詮釋“絕密忠誠”,
他驕傲于自己的選擇,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他放棄海外的高薪工作,
毅然投入祖國的科研事業當中;
他像一枚超速運動的轉子,
將一個個高端科技項目推向世界前沿。
△黃大年早年留學英國照片。
他是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為了多在白天工作,
他出差總是趕當天最后一個航班;
7年間,
他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
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直至58歲生命戛然而止。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他說,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的歸宿在中國。”
為了一個使命,
她執著于千百次實驗。
即使無名無利,
依然全力以赴。
她是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
她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
經歷190次失敗仍不退縮,
項目組終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素的問世,
讓無數人逃離瘧疾的魔掌。
40多年后,她的研究才被國際認可,
她的名字,近兩年才為人熟知。
她說,
“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他一輩子數次轉行,
都是堅決服從國家的需要。
他60年孜孜為國,
探索浩瀚星空。
他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的起步期,
他是“航天十八勇士”之一。
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兒子,
堅信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他曾是“東方紅一號”衛星行政負責人,
也曾在“神舟五號”發射任務書上簽字,
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
△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
他把為強國做奉獻當作一生目標,
他說,
“有愛才有奉獻,一個人最大的愛是愛國。”
他赤腳穿舊鞋乘坐高鐵,
卻被稱作“最尊貴的客人”;
他用的是最簡陋的書桌,
卻被看作“最美”;
他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
從事測繪儀器研發55年,
他把“量尺”做到了極致,
將中國測繪儀器的水平推進到國際領先地位。
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
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劉先林動手習慣由來已久,在他辦公室里,堆滿了各種工具。
在意外“走紅”網絡后,
他卻說,
“我不該這么受關注”。
他的夢想很大
大到可以直抵蒼穹;
他的夢想足夠久,
久到可以終其一生!
他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
年已七旬,
他仍奮戰在FAST建設的工地上。
20多年,他專注于一件事,
從壯年走到暮年,
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
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
△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他讓我們看得更遠,
奉獻了自己所有的聰明才智,
他的夢想卻是甘愿做奠基石。
如今,
我們的科研事業蹄疾步穩向前,
終讓世界驚嘆。
但這背后,
是無數無名英雄的汗水、鮮血甚至是生命。
他們前赴后繼、忘我燃燒、甘守平凡,
祖國不會忘記,
人民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