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 沈敏)七國集團(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5月31日起聚在加拿大滑雪勝地惠斯勒開三天會。不過,會場氣氛一點不“涼快”。
美國政府決定6月1日起對歐洲聯盟、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高額鋼鋁關稅,使這場世界最發達國家的“聚會”火藥味十足,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成為“眾矢之的”。
●貿易戰“綁架”議程
主持會議的加拿大財政部長比爾·莫諾3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貿易”是這場會議“第一位和最重要”的話題,可能出現“有挑戰性的討論”“摩擦”和“語氣強烈的措辭”。
莫諾去年受邀出席姆努欽的婚禮,把后者稱為“朋友”,但涉及美加貿易摩擦,他說會向美國財長清晰表明加方立場,即“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把加拿大視作安全威脅都是一種荒唐想法”。
他說:“我充分相信,出席會議的其他所有盟友都會表達相同的情緒。”
美國開征鋼鋁關稅,東道主加拿大受直接打擊最大。據2017年美國對外貿易數據,無論鋼鐵或鋁產品,加拿大都是美國第一大來源國。
姆努欽抵達會場后,頭幾個小時忙著與其他國家代表輪番會談,單獨會晤對象包括莫諾、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德國財長奧拉夫·肖爾茨。
肖爾茨與姆努欽會談前告訴媒體記者:“美國政府決定單方面征收關稅是一個錯誤、在我看來也是不合法的舉措。我們有經由國際層面確立的清晰規則可循,而(美方做法)違反了這些規則。”
七國集團由美、英、德、法、意、日、加七個工業化國家組成。彭博社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剛剛預測全球經濟今明兩年將迎來2011年以來最快的增長速度,而近期的貿易戰“綁架”了這場主題原本應為全球經濟復蘇“慶功”的會議,嚴重考驗七國集團所代表的“西方經濟同盟”穩固性。
●“誰還愿意與美國談判?”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3月8日簽發行政令,宣布3月底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關稅,理由是進口產品妨礙美國產業發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這類關稅涉及鋼板、線材、鋁管之類廣泛應用于美國制造業、建筑業和石油工業的原材料。美國給予加、墨和歐盟等經濟體暫時豁免,根據貿易談判進展決定是否給予永久性豁免。
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5月31日說,因為與加、墨、歐盟的貿易談判進展不如預期,征稅令將從當地時間6月1日零點(格林尼治時間1日4時)起生效。
羅斯“提醒”這些伙伴,總統特朗普有權隨時撤銷或修改關稅政策,所以仍有“靈活”談判空間,“我們仍然相當樂意、甚至熱切希望與相關各方商談”。
但美國的伙伴們不喜歡這種“先罰后談”的策略。
肖爾茨說:“我們會愿意經由談判在貿易政策上達成共識,但這只有在(美國)撤銷單方面施加的關稅之后才可能實現。當今世界,維護一個遵循規則的自由貿易體系才是正確做法,保護性關稅不會帶來繁榮,誰都不例外。”
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高級研究員、前白宮貿易顧問菲利普·萊維告訴美聯社,他不認為美國加征關稅能促成貿易協議,“只可能扼殺所有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原因是,假如美國能隨時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開征關稅,“誰還會愿意與我們談判?”
●G7峰會“火花”更盛?
G7財長會以5月31日一場晚宴宣告開場,議程安排在6月1日全天和2日上午。按照安排,姆努欽將在2日下午會議結束后向媒體發表講話。
姆努欽只是“打前站”,特朗普下周將出席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外界預計,特朗普政府挑起貿易戰讓西方盟友怨聲載道,下周峰會必將“火花四濺”。
在首都渥太華,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告訴媒體記者,他請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轉達想在峰會期間與特朗普面談的要求,遭到拒絕。特朗普說,除非加方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某項重要議題作出讓步,他才同意與特魯多面談。
特朗普上任后施壓加、墨重新談判施行24年的北美自貿協定,修改他認為“有損美國利益”的條款。談判已斷續進行10個月,進展緩慢。
美國去年進口總值480億美元的鋼鋁產品,來自加、墨和歐盟的產品價值合計230億美元,占將近一半。
加、墨、歐盟和日本威脅要對美國產品征收與預估所受損失“等額”的報復性關稅。日本沒有獲得美方豁免,美國已從3月底開始對日本鋼鋁征稅。
加方說,準備從7月1日起對總值128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征收最高25%的關稅,包括鋼鐵產品、酸奶、楓糖漿;歐盟的報復清單涵蓋鑄鐵制品、牛仔褲、蔓越莓、摩托車等,可能從6月底開始實施。墨西哥計劃對美國鋼鐵、豬肉、蘋果、葡萄、奶酪等產品征稅。
列入報復清單的美國商品多數出自傳統農業和制造業大州,即特朗普和共和黨主要“票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5月31日說,假如世界貿易秩序遭“大規模破壞”,各國公眾對領導人的信任將受到嚴重損害,因為高關稅首先損害那些依賴進口廉價物品生活的低收入人群。
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說:“每次想到特朗普,我都感到困惑。”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曾與特朗普互動親密,但他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句名言向這名美國總統發出警告:“經濟民族主義導向戰爭。這就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