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柳王敏楊思琪樊攀)4.66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引發熱議。
如何讓更多人撕掉“不讀書”標簽,提升閱讀質量,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實體書店。記者采訪了解到,堅持地域特色,創新經營方式,打造公共服務空間,成為實體書店探索轉型的新路徑。
在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小院,院子中央矗立著一座有著約800年歷史的萬松老人塔,院內小書房傳出古箏聲,清脆悅耳,這就是具有京味特色的正陽書局。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正陽書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新華社記者柳王敏攝
“沒想到鬧市中還有這樣清幽的地方。”來自河南的游客王穎歌循著古箏聲走進來,坐在院子一角的涼亭里,手里捧著一本散文書,靜心讀了起來。
熱愛旅游的王穎歌對北京的文化很感興趣,沒想到“誤入”正陽書局恰好滿足了她的好奇心。據正陽書局工作人員介紹,正陽書局只售賣關于北京歷史、名人、城市建設等書籍,新書舊書都有。
《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北京記憶》《北京西城往事》……正陽書局匯集了關于老北京的記憶。不只是書,院子里的老門板、老桌椅、老地圖等,都體現著這個書店獨特的個性和濃厚的地域特色。
記者采訪中發現,堅持自身特色,尋找差異化路徑,如今成為實體書店轉型中的一股清流。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的旋梯書苑,依靠毗鄰大學的優勢,定位于大學“第二課堂”,從裝修設計到選書布展,都展現出濃厚的學院風格。
收藏大學歷史資料及文物,舉辦大學生攝影展,承接專題類公益展,提供講座和文化沙龍平臺……旋梯書苑致力于為大學生服務。“保留大學記憶,建立關于大學的博物館,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旋梯書苑負責人張雷說。
記者了解到,相比于以前的傳統裝修、售賣形式單一,24小時“不打烊”,如今,實現營銷活動跨界混搭,書店入駐商場,開辟親子閱讀專屬空間,承接文化沙龍活動,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售賣等,成為傳統書店創意經營方式,拓展經營時間和空間的轉型方向。
“電子閱讀側重快速瀏覽,而我更喜歡紙質書的氣息和質感。”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名為“PageOne”的24小時書店里,64歲的曾女士幾乎每天都來這里看書。熱愛閱讀的曾女士認為,24小時書店是一種福利,也把“全球無時差空間”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24小時“不打烊”的“PageOne”書店成了讀者們的常去之地。新華社記者楊思琪攝
在有著“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哈爾濱,果戈里書店引入了圣潔浪漫的婚禮。簡潔、時尚、溫馨、優雅,“在書店里結婚”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據書店執行總經理于冰介紹,自2014年至今,在書店舉辦婚禮帶來的收益已經占到書店年度總營收的8%左右。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雅林認為,現在人們的閱讀觀念發生了變化,購書、讀書不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消費體驗,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能讓人們得到知識的滋養和情感的滿足,這也是實體書店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