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5月初5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又稱作“端五”,或者是叫“端陽”。《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其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也唯有端午節注入了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民眾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在這個麥黃粽香的節日里,人們無論吃粽子還是劃龍舟,都是在紀念和傳承屈原身上的愛國主義之魂。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主張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隨后在流放途中,屈原接連聽到楚懷王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被千古傳頌。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和佳句。人民懷念、追悼這位“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人,也是在表達期盼政治親民、國富民安的美好愿望。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直指沉疴頑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端午節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家國情懷,傳承著愛國主義精神。在端午節里紀念屈原,也是為了尋找古人精神與當下需求的連接點,使愛國情懷變成報國行動,用民本思想指引實踐,讓求索精神創造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正是有著像屈原一樣執著追求真理、不惜流血犧牲的無數英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不斷向著復興前進。然令人遺憾的是,如今極少數人卻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對英雄肆意玷污、污蔑。比如“暴走漫畫”就曾通過“今日頭條”平臺發布含有丑化惡搞董存瑞烈士和葉挺烈士作品《囚歌》的視頻,通過其自營網站提供丑化惡搞董存瑞烈士的網絡動漫產品。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長征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作為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尊重自己的英雄,必須正確對待民族的歷史。在端午節這個麥黃粽香的傳統節日,讓更多的人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融進傳統文化活動現場,親身體會并弘揚傳統文化,當然有助于傳播愛國、求真、向善的精神,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
(彪曉紅長安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