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6月15日訊(記者 周亞彬 駱梓炫)6月14日中午,驕陽似火。張家口市陽原縣岳家莊村的紅隆13號辣椒種植地里,種植大戶王樹生的臉上帶著笑容:“種了30畝,把籽種問題給解決了,現在辣椒的苗也育好了,目前長勢也不錯。這30畝辣椒,今年一定能有個好收成!”
這時候省安監局駐村第一書記馮濤從辣椒育苗大棚里走了出來,擦了把汗,跟王樹生攀談起來:“咋樣,這一茬能有4萬元不?”
“估計差不多,這幾個月天氣還不錯,按照目前這個長勢的話,這茬賺個4萬多塊沒得問題!”
忙“輸血”、促“造血”,抓好精準扶貧
岳家莊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和集體經濟空白村,目前仍有貧困戶98戶,263人。今年3月份馮濤到村后,經過多方溝通,幫助村里與河北亞雄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并推廣種植辣椒30畝,同時指導村民與企業簽訂了購銷合同。這樣一來,辣椒的銷售問題也就解決了。
“這里平均年降水量350毫升,水土保持差。村民大多種植一些谷物、玉米,或者零散養殖一些雞、羊、豬,缺少主導產業。”馮濤告訴記者,現在推廣種植的辣椒品種好,生命力強,能保證每年每畝的收入達到3000元,而且購買辣椒種子的錢也可以賒賬,等待回收辣椒時再從收購價款中扣除。目前已經種植了30畝,按照往年產量和實際收購價格核算,預計種植戶今年的凈收入為4.5萬元。
30畝辣椒長勢喜人。記者 周亞彬 攝
岳家莊村,距離張家口陽原縣縣城東偏北23公里,海拔860米,屬于河北省深度貧困村,貧困基數大,扶貧難度大,能否帶領村民如期脫貧是擺在馮濤面前的一道難題。
今年37歲的馮濤是河北省安監局的一員,盡管已經有了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但他坦言,對于這次扶貧還是壓力很大。“岳家莊村的貧困情況比我想象的還要嚴重,需要克服的困難還有很多,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不過我有信心能帶領大家脫貧!”
馮濤告訴記者,他剛來到岳家莊村后,曾做了一次詳細的調研,結果發現,村民普遍思想保守,文化生活缺乏;部分貧困戶習慣于依賴國家政策支持,這讓一些貧困群眾有了不勞而獲的思想。
“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馮濤說,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他決定利用多種渠道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和進行思想教育。不僅入戶進行走訪宣傳,還將對全村的宣傳標語進行更新,建立宣傳公示欄,對扶貧政策進行公示宣傳,對村務工作進行公開,同時準備新上一批宣傳新政策的展板,在全村營造積極向上的新時代氛圍。
“扶貧的核心是精準,重點在于扶志,扶貧工作不僅要幫助生產,更要增加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在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靠自己的雙手努力發展生產,這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馮濤說道。
要想真正脫貧,志氣要有,產業更要有。除了辣椒產業外,岳家莊村還積極推廣退耕還林、肉驢養殖和優質谷子種植等項目。多渠道、多形式為村民增收謀劃部署。
馮濤介紹,岳家莊村受自然因素影響,嚴重缺水,水澆地少。以往主要種植的玉米和土豆也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土地利用率很低。如今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農民自家原來的耕地上種上了杏樹樹苗,既保護了生態,又培育了綠色生態產業,同時還能給農民增收。
“岳家莊村積極響應退耕還林的補貼政策,這不僅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夠保證生態恢復,一舉多得。”據馮濤介紹,這些原本在農民耕地上種植的杏樹樹苗,由縣政府投資種植和管理,三年后無償交給退耕還林戶,每戶每年按400元/畝的標準享受經濟補助,持續三年。300畝的經濟林每年可以給全村110戶村民帶來12萬元的收益!”
“這里的人沒什么大學問,也講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們都能感受到冷暖。”
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的“領頭羊”,更是群眾的貼心人。上戶口、咨詢扶貧政策、鄰里糾紛、辦理殘疾證明等問題,都是一些瑣碎小事,只要群眾找到馮濤,他都會認真傾聽、記在心間。對入戶走訪、群眾來訪及幫扶戶電話或短信提出的訴求均一一幫助協調落實政策,辦理結果全部去到村民家中當面答復。
馮濤與村民王山嘮家常。記者 駱梓炫 攝
斑駁開裂的土坯墻,屋內甚至連個像樣的家具都沒有,院子的垃圾旁兩條狗正在曬太陽……這就是貧困戶王山的家。由于患有腦梗后遺癥,今年60多歲的王山行動很不便,沒有了勞動能力。老伴又要做農活又要照顧他,日子過得很是艱難。馮濤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專門來到王山家進行了走訪摸底,交談中得知了王山其實具備定殘標準,可以申請殘疾補貼,而王山本人之前卻并不了解。
“馮濤書記真是好啊,還專門租車帶我去縣殘聯做殘疾鑒定,這樣貼心的幫扶真是頭一次見到!”王山滿懷感激地說道。
對家人雖有虧 但仍無怨無悔
駐村工作繁重,離家又比較遠,照顧不上家庭是常態。兒子剛上小學,他也沒能親手抱過幾次,總是吃飯時拿出手機看看妻子發來的照片,還樂呵呵的向大家炫耀他的兒子。
“14年的時候我兒子剛上幼兒園,當時我也在外地工作,經常不回家。當時孩子還小,不是很懂事,沒說多想我。這次我來張家口扶貧,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問我什么時候回去,說想我了。”
馮濤說這些話時,透露出一絲對家人的愧疚。但是想到在岳家莊村還有那么多的貧困戶需要自己的幫助,他就又充滿了干勁。
言談之間,馮濤始終把岳家莊村稱為“我們村”,這幾個月來的基層工作,他已將岳家莊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馮濤和同事與村民在村里走訪。記者 駱梓炫 攝
和記者交談中,馮濤拿起《岳家莊村精準脫貧三年規劃》一臉的興奮:“下一步我們打算推進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提升。給老百姓家里通上自來水,保證鄉親們的飲水安全;對全村35戶危房有步驟的進行新建,優先解決貧困戶住房問題;把村里的路全部硬化,解決大家出行難的問題;同時還計劃抓村里文化建設,建設村民文化廣場,豐富村民業余生活。”
“能夠投身于全國脫貧攻堅的一線,是人生的幸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把組織上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好,幫助岳家莊村實現脫貧致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想做、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村里的風貌、產業發展都會一天天好起來,村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馮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