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選手在“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上介紹自己的設計概念。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
新華社深圳7月20日電(記者喻菲陳宇軒)制造“餓死”腫瘤的納米機器人;通過穿戴式的頭盔提高大腦記憶力并調控異常情緒;迅速精確地檢測出導致疾病的基因突變;在太空造出“大房子”讓航天員不再“蝸居”;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天體“抓”回地球,開發利用其資源……
提出這些想法的中國科學家說,這并非科幻,通過努力可以讓它們一步步實現。
中國鼓勵青年科研人員腦洞大開,暢想具有顛覆性的未來技術,從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社會各界自主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預見能力。
近日,由中央軍委科技委發起、中國科學院主辦、深圳市政府支持、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一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落下帷幕,共有30個項目獲得優勝。大賽目的是遴選具備開拓創新潛力的科研或創業后備人才,并為前沿科技孵化成果轉移轉化,搭建創新的全鏈條平臺。
據介紹,未來技術創新大賽自今年1月26日啟動以來,共收到600多個項目報名,來自全國各大研究機構、高校、企業的3000余名選手參賽,有20余家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對參賽項目表達了對接意向。
參賽選手在“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上展示作品。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
比賽過程中,科研人員既有天馬行空的未來科技暢想,也針對當前中國面臨的技術瓶頸提出了獨創性的解決途徑。
獲得專家評委肯定的項目包括:高比能量、高可靠性鋰硫電池;二維黑磷光電功能材料;海洋移動供能平臺;智能海水可降解材料;利用已有的LED燈進行光通信;低成本地開展太空生命科學實驗;利用地球的遮擋觀測日冕,揭秘太陽風起源;研發新的一箭多星橫向分離技術,讓多星搭載發射成為節能高效的運載方式……
大賽優勝項目中還包括一種新型的微納結構光刻方法,未來有望在芯片制造領域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提出這一想法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該研究室的科研人員說,中國每年進口價值上萬億元的芯片,高端芯片以及目前芯片制造中的工藝設備、技術、耗材等基本上都是進口的,而芯片制造的眾多環節中,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就是“光刻”。“芯片制造是國家之痛,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芯’要靠自己造。”
據了解,軍委科技委、中國科學院以及深圳市將對參賽的部分優秀項目給予后續支持。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說,本次大賽是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下舉辦的,旨在搭建軍民融合的顛覆性前沿科技創新創意展示平臺、轉化引導平臺和對接交易平臺,激發創新熱情,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他說,參賽選手來源多元、項目涉及領域廣泛,許多創新型企業和有創新思維的青年才俊積極應賽,通過這個平臺,創新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創新人才得到了充分歷練,一批優秀的團隊和創新成果脫穎而出。
在大賽同時舉辦的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指出,中國要找準科技創新的突破口,著力解決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七大緊迫問題,包括:能源資源問題、產業結構問題、農業現代化問題、人口健康與老齡化問題、生態環境與城市化問題、空天海洋拓展問題以及新安全問題。
他說,這七大問題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中國應制定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制定產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突破瓶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