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某網吧內,一些青少年正在上網玩游戲。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首次將游戲障礙(即游戲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這意味著,在今后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游戲成癮將正式成為一種疾病。近年來,電子游戲產業發展迅猛,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那么,我國游戲成癮的現狀如何?對于游戲成癮,規范治療從何處入手?我們推出專題報道“游戲成癮現象調查”,回應社會關切,希望有助于推動規范治療。
——編者
從爭議到共識
游戲成癮被列入疾病之后,意味著相關家庭可以將患者送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以幫助更多人建立健康的游戲使用模式
今年暑假,北京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業務繁忙。記者遇到來就診的一名初三畢業生,每天寸步不離手機。她甚至會把手機用防水袋裝起來帶進浴室,一邊洗澡一邊打游戲。媽媽數落她說:“你這得多上癮!”
游戲成癮,究竟算不算病?郝偉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世界衛生組織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成癮相關工作委員會成員。從2000年開始,郝偉在門診中開始接觸游戲成癮的患者,這也是他提出將游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的原因之一。2005年,作為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的醫學官員,他曾經申請召開網絡成癮相關精神衛生問題的專家會議,但被否決,原因在于太超前。2012年,他聯合2名德國專家撰寫了行為成癮的綜述,作為世衛組織成癮障礙工作組會議的背景文獻,文中建議將網絡成癮障礙納入精神障礙的分類。
“網絡成癮這個概念比較大,討論的重點放到游戲成癮問題上。”郝偉告訴記者,對于游戲成癮是否應該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工作組提出了很多醫學證據。游戲過度成癮之后,有些人會處于一個失去自控力的狀態,影響他們的社會功能。2015年,專家組達成共識,認可將游戲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
“按照標準,游戲成癮應歸入非物質成癮范疇。”北醫六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表示,所有成癮行為,從專業上講,就是成癮性疾病,分為物質成癮和非物質成癮。物質成癮包括俗稱的毒癮、處方藥成癮、酒癮、煙草成癮等;非物質成癮又稱之為行為成癮,包括賭博成癮、游戲成癮、戀物成癮等。
2013年,網絡游戲成癮診斷標準首次出臺。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第三章稱,將網絡游戲成癮納入研究并進行精神障礙診斷。黃悅勤認為,將游戲成癮納入疾病分類,作為一種臨床疾病來進行正規治療,醫療費用或許可納入醫保報銷。
游戲成癮列入疾病目錄,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覺得,游戲成癮是個社會問題,不應該變成醫學問題。在郝偉看來,游戲成癮列入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是專家委員會達成的共識。游戲成癮被列入疾病之后,意味著相關家庭可以將患者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以幫助更多人建立健康的游戲使用模式,遠離游戲成癮,提醒公眾提高游戲自控力。
成癮就是“離不開”
愛打游戲多是側重于喜愛和興趣方面,將游戲作為生活愛好之一。而游戲成癮強調打游戲處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無法自拔
某高校一位大學生在網吧里待了7個晝夜,除了吃飯、上廁所、偶爾睡一會兒,其余時間都在打游戲。為了不被家人“打擾”,他切斷和家人的所有聯系。當家人找到他時,他滿不在乎地說:“我就玩一下而已。”
這位大學生以前沒玩過游戲,自從玩了一款游戲,就像被黏上了。郝偉如今每次出門診,幾乎都能碰上因游戲成癮來求助的人。
游戲成癮不可隨便下結論,如果只是單純的玩玩游戲,并不算成癮。符合疾病診斷標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離不開”。黃悅勤表示,當一個人覺得越來越離不開它時,就意味著已經上癮了。例如,有人覺得游戲在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甚至覺得在網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樂或者更能實現自我。
游戲成癮有幾大特征:在游戲上的時間花得越來越多;整天想著上網玩游戲,如果一段時間不玩,會覺得難以忍受;玩游戲已經影響到了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每當不能上網玩游戲時,就會感到坐立不安、情緒低落或無所適從;多次想戒,卻欲罷不能。
“我們并不是否定打游戲,很多人偶爾玩玩游戲都很正常,只要不長期影響個人的生活就行。”郝偉說,只有很小一部分游戲愛好者會出現游戲成癮的癥狀,因此不必擔心平時玩玩游戲就會“生病”。
郝偉表示,游戲成癮意味著患者因為玩游戲影響了自身的社會功能,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患者對游戲有一種強烈的饑渴感,以至于將其放在生活的首位。就游戲成癮的診斷而言,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等領域造成重大損害,并通常明顯持續至少12個月。
北京安定醫院成癮醫學團隊副主任醫師盛利霞說,游戲是否成癮,首先要看他(她)是否對自己玩游戲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比如,有些患者明知很多問題是因玩游戲引起的,仍然繼續玩游戲。醫生還會考察患者是否因為玩游戲影響了個人生活,比如,一味地玩游戲,有工作不去做,該學習不肯學,甚至傷害了身體健康,這都屬于游戲成癮的癥狀。
“從臨床角度來看,失控是最基本的特征。”郝偉解釋,即明知有害,還是控制不了使用的時長和頻率,懲罰措施對他們來說收效甚微,游戲是他們的第一需要。游戲成癮也有耐受性,打游戲時間越來越長,就像酒精成癮的人,酒會越喝越多。與此同時,游戲成癮也有“戒斷癥狀”,還容易反復。不讓游戲成癮者接觸游戲,他們也會“煩得要死,跟你拼命”。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醫生朱曉昱分析,作為疾病定義的游戲行為模式,與生活中常見的愛打游戲并不相同。愛打游戲多是側重于喜愛和興趣方面,將游戲作為生活愛好之一。而游戲成癮強調打游戲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無法自拔。
診斷不能擴大化
游戲成癮確診為精神疾病后,如果只是階段性的困擾,通過正規治療,完全可以痊愈
吳力(化名)是北京一家國企員工,在朋友圈里玩游戲相當有名。最近,他有點煩,朋友總是半開玩笑地問他:“你知道你被列入精神病行列了嗎?”
游戲成癮是否屬于精神病?不少人對游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不解,是因為對精神疾病有一些錯誤認識。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認為,世衛組織將游戲成癮列為一種新疾病,是想呼吁人們更加關注這類疾病,加強識別、干預和預防,以減少游戲成癮的發生,降低其導致的不良影響。
黃悅勤告訴記者,普通人眼里的精神病,在醫學上被稱作重性精神病,是指精神活動嚴重受損導致對自身健康狀況或者客觀現實不能完整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表現為幻覺、妄想、思維障礙、行動紊亂等,并且社會生活能力嚴重受損。它與游戲成癮診斷分類不一樣,對社會功能的影響程度不一樣。游戲成癮一旦確診為精神疾病,如果只是階段性的困擾,通過正規治療,完全可以痊愈,不會讓人帶著“精神疾病”的標簽過一輩子。
“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中,絕不等于游戲成癮就是精神病。”郝偉說,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所謂的精神病是指“神經不正常者”,而精神疾病的范圍不僅包括所謂的精神病,還包括諸如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
“游戲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黃悅勤認為,游戲成癮和精神病存在一定區別,必須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才能做出判斷,不能將游戲成癮等同于精神病。
在盛利霞看來,正常的上癮和病理性的成癮行為并不是一回事。成癮開始往往是因為興奮,后期是不做就會感到特別痛苦,最后是患者的自身社會功能受到重大影響。游戲不是毒品,玩游戲的人很多,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因此,游戲成癮疾病診斷不能擴大化,不要給患者扣上精神病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