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至今,中國實施抗癌藥等藥品“零關稅”已超過3個月。“救命藥”買不起的問題是否得到緩解,備受外界關注。
抗癌藥實際價格下調幅度有多大?哪些關鍵因素影響降幅?如何能進一步擴大此類藥品的可及性?近期,業內專家進行了深入分析。
抗癌藥價格到底能降多少?
從今年5月1日起,進口抗癌藥品關稅降至零,原16%增值稅可選擇按3%簡易納稅征收。有部分患者和媒體甚至解讀為,“‘零關稅’和增值稅減按3%征收,相當于藥價能降低近20%”。
那么,降稅政策在抗癌藥品終端零售價格上到底能體現出多大的降幅?對此,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副院長丁錦希、講師李偉,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分析。
上述兩位專家經測算后認為,大部分抗癌藥品實際價格下調幅度主要集中在2%-6%之間。
降幅為何沒有公眾期望的那么高?
為什么實際價格下調幅度沒有公眾期望的那么高?專家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降關稅涉及品種范圍小。在原有關稅稅則中,進口抗癌藥品中的單克隆抗體和其他生物制品原關稅即是0%,并未產生影響;同時,小分子化學藥品原關稅為2%,降為零后對價格僅有小幅度影響。
二是增值稅計稅依據發生變化。假設A藥品出廠價800元,經銷商以1000元/盒的價格銷售給醫療機構。在這個環節降稅前16%的“一般納稅”是以企業購進和銷出價格的增值部分200元為計稅依據,應納稅32元/盒;3%的“簡易納稅”則以單筆銷售金額1000元/盒為計稅依據,應納稅30元/盒,所以降稅前后差額僅為2元。因此,由于兩種納稅方式計稅依據不同,應繳納增值稅率不能簡單認為“降低了13%”。
三是對于國產藥品,不存在關稅的影響,有些生物制品2014年底前就已采用了3%的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也可能會有企業經測算后仍然選擇按照16%的增值稅繳稅。這些情況下稅改政策對終端價格都不會有影響。
哪些關鍵因素影響降幅?
丁錦希、李偉認為,一般來說,稅改政策對企業稅費負擔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
首先,與流通加價率呈正相關,即“加價率越高,降稅政策效果越顯著”。
仍以前述A藥品為例,在出廠價(800元/盒)不變的情況下,若經銷商提高加價率,以1200元/盒售出。降稅前應納稅64元/盒,降稅后應納稅36元/盒,差額為28元,遠大于前述舉例中的2元。
其次,與流通交易環節呈負相關,即“流通環節越多,降稅政策影響越小”。
當前述A藥品出廠價與終端價格不變,但是由經銷商經過流通企業再銷往醫療機構。假設經銷商以900元/盒的價格賣給流通企業,流通企業以1000元/盒的價格賣給醫療機構,降稅前應納稅32元/盒,降稅后由于出現了兩次交易,應納稅57元/盒,反而出現了增長。
此外,3%“簡易納稅”無法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相關成本(如倉儲和管理成本)進行抵扣也會削弱降稅政策的最終效果。
專家分析稱,當前中國藥品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在14%-18%左右,即使按本次降稅對終端價格的平均影響為4%左右計算,如果企業不調價,將明顯提高企業利潤率。
專家認為,國家主管部門還應與企業充分溝通,在核實藥品流通各環節的真實加價和開票納稅情況的基礎上,指導企業精準測算藥品價格降幅,合理降價,既保證將降稅額度全部讓利于民,又不干擾市場正常運行機制。
提高抗癌藥可支付性,下一步怎么做?
在專家看來,此次降稅政策是中國政府提高抗癌藥品可支付性“組合拳”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政府應建立價格調控引導機制,全面提升治療嚴重疾病的高值藥品可支付性。
一方面,從需求側著手,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發揮醫保“戰略性集團購買”能力,促進高值藥品以合理支付標準盡快納入醫保。如近期國家醫保局正在開展的抗癌藥品醫保專項談判工作。
另一方面,從供給側出發,促進優質仿制藥在專利到期后快速上市,利用市場競爭機制引導藥品價格下降,這是降低抗癌藥品價格的根本之策。
例如,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希望通過仿制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等措施促進仿制藥研發、提升仿制藥質量療效。
此外,國家醫保局正在部署醫保目錄內抗癌藥物集中采購工作,發揮“以量換價”引導藥品價格調整的作用。
專家認為,只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持續不斷推進政府多部門的綜合施治,抗癌藥品的可支付性一定會日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