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下午,“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修繕開工儀式”在養心門前舉行。自此,在經過兩年多的文物記錄、撤陳,文物殘損病害的修復,古建筑勘察測繪、匠人培訓選拔等工作后,養心殿正式啟動大修。
對此,中新網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現在這所宮殿到底是啥樣?它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
養心殿曾見證清代多次重大歷史事件
養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六月,萬歷二十二年曾進行修葺。清初沿用明代養心殿,順治朝曾作為皇帝的寢宮之一。它比鄰乾清宮,處在內廷的最南端,去乾清門、西華門等都非常方便。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順治皇帝因患天花崩于養心殿。康熙朝以后,養心殿的功能有了變化,康熙初年于此設養心殿造辦處。據《康熙時期的養心殿》一文,養心殿還曾作為皇帝日常學習、接見臣工的場所,御膳房曾設于此處。
到了雍正元年,養心殿成為了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更取代內廷乾清宮的地位,成為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中心,見證了清代歷次內政外交、帝王崩逝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養心殿也是故宮古建筑群中最具典范意義的代表。它的主體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遺存,殿內裝修則引入了滿族文化,并利用自西方傳入的繪畫,開創清廷獨有的藝術形式“通景畫”。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亦指出,養心殿的空間特點集中體現了清代帝王的治世理想與人文修養, “通過養心殿可以透射出整個清代的宮廷歷史甚至清代歷史”。
養心殿區域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不過,養心殿區域目前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區域內的古建筑保存現狀較差,大木構件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特別是養心殿西配殿前檐檐柱下沉已達9厘米;全區的椽飛、連檐瓦口、望板等普遍存在糟朽現象等等。
2016年,故宮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據故宮介紹,本次修繕范圍占地面積約7707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40平方米。根據養心殿區域現狀和保護計劃,修繕內容包括遵義門內的養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塢等13座文物建筑及其附屬的琉璃門、木照壁等。
現在來到養心殿外,隔著圍墻便能看到搭起的腳手架和防護網。在開工儀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宣布項目正式開工,隨后取出養心殿正脊內的寶匣。
據了解,這個寶匣是錫制、扁方形,其上可見青龍彩繪,標注年款顯示“嘉慶六年”。故宮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徐超英表示,有彩繪的寶匣較罕見。
據悉,目前已在至少在故宮的太和殿、保和殿、武英殿等近30處宮殿建筑中發現了鎮物寶匣。其內的一般鎮物包括五金、五谷、五色線等物品。此次請出的寶匣處于封閉狀態,接下來會送至故宮的文保科技處進一步處理。
“養心殿歷史很長,各方面的功能又復雜,一直到清朝末年一直在使用。”單霽翔對記者解釋道,一直使用就會一直在維修,“不但有非常‘有故事’的過去,還有‘有尊嚴’的現在,能夠‘可持續’地走向未來,這是我們這次修養心殿所期盼的”。
兩年多前項目啟動為啥才正式“大修”?
早在2016年,故宮博物院便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但一直到今天才正式開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解釋,為了展現養心殿歷史風貌,兩年多來故宮各部門全面介入,事先開展了33項研究課題。
而且,故宮古建筑修繕有獨特的工藝方法和體系。培養符合故宮官式營造技藝要求的匠人,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傳統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到做法都嚴格遵循營造則例。
此前,歷時2年,故宮完成了一批“瓦、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六作官式營造工匠培訓,經過考試后,最終116人合格。
在本次修繕過程中,所有工人均經過嚴格培訓后上崗,并擇優聘用經過故宮培訓的優秀工匠參與修繕工作和技藝傳承,以保證修繕工作的質量。
修繕工程具體如何進行?
此次修繕,故宮博物院將始終堅持“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不改變古建筑的文物原狀”、“在修繕過程中進行古建筑傳統修繕技藝傳承”的三大原則。
比如,在修繕過程中,將對養心殿各類古建筑(包括文物建筑、影壁、墻、門、院落地面與排水系統)的空間特征、材料、結構、構造、歷史文獻、營造技藝進行完整記錄、系統研究和科學修復。
另一方面,還將通過專業的古建筑修繕管理人員對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使修繕工作科學、合理、有序地進行;利用多學科研究方法,科學真實地揭示古建筑歷史信息,并嚴格以歷史信息為修繕依據,對建筑進行病害去除和結構加固。
從技藝傳承的角度考慮,還會建立優秀工匠檔案,彌補古建筑修繕、管理人才的缺失和傳承斷檔問題。同時,對修繕過程進行全方位、科學的記錄,為后續研究和今后的古建筑保護工作提供真實、詳細的歷史資料。
單霽翔解釋,故宮博物院力求通過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嘗試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古建筑維修保護工程管理與技藝傳承之路,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提供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