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聲稱“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的文章在網上引起爭議。中國有輿論認為,此觀點與經濟發展現狀不符,當前仍應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
私營經濟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歷了從“允許存在”到“必要補充”,再到“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現行憲法明確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營經濟離場論”與憲法規定相悖,在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該文章12日在網絡登載后,迅速引起輿論關注。有財經人士指出,任何經濟形式的成長都會經歷從不成熟到成熟、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私營經濟在目前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認;也有觀點認為,私營經濟發展確實遇到過一些問題,應適時檢討。
《經濟日報》《中華工商時報》等主流財經報紙13日指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主流觀點認為,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過河拆橋式的策略性利用。
《人民日報》14日發表時評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處于爬坡過坎關鍵期,尤其需要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以形勢嚴峻為名否定民營經濟,會帶來“制造市場恐慌情緒”等嚴重危害,擾亂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穩定預期。
盡管輿論有不同觀察,但包括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在內的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是不爭的事實。
統計顯示,中國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高達60%以上,并且為城鄉居民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貢獻了稅收的50%以上。民營經濟的地位顯而易見。
在關于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討論中,有學者也指出,民營經濟不但不應退場,而且應該進一步激發活力,促進更好發展。
中共中央統戰部微信賬號“統戰新語”14日登載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者汪濤、崔朋朋的文章指出,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亟須進一步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
至于如何激發活力,《長江日報》14日發表文章認為,應直面阻礙民營經濟大發展的因素、民營企業的痛點,以及破解“旋轉門”“玻璃門”等問題。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培育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為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部分省市近期紛紛推介民間投資項目。
據《證券日報》14日報道,今年8月22日至9月11日,山西、福建、貴州、天津、浙江等15個省市陸續公布向民間資本推介的重點領域項目清單,總投資規模達8408.5億元人民幣,涉及交通、水利、環保、旅游等領域。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認為,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有所回升,但仍然面臨再度回落的風險。各地推出促進民間投資政策,充分說明穩定民間投資具有穩定實體經濟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