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清露冷秋期半,又是一年好時節。
今年這個清風朗月瓜果香的“秋分”注定不尋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到來,讓它變得凝聚人心、喜氣洋洋。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可謂上合天時下順民意,是對農耕文明的崇高贊禮與紀念,也是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激勵與寄期。
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之際,記者邀請多位文化界人士和民俗專家學者,共話豐收文化慶佳節。
●千古積淀豐收文化根脈悠長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都與農事有關。秋分將至,月白風清,菊黃蟹肥,華北大地也在迎接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事:秋收種麥,呈現出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景象。豐收、喜慶、團圓、美好的氣息,蕩漾在每一片舞動的秋葉上,迎來我國的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收獲的季節總是美好而歡樂的,因為豐收是值得慶祝和謳歌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是宋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寫的豐收年景,一幅農民熱情好客、豐衣足食的畫卷仿佛就在眼前一樣。”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學者劉海霞介紹說,我國多個少數民族都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如畬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為了表達豐收后的喜悅,老百姓們載歌載舞,各具特色的慶典活動豐富多彩。
豐收也和農耕傳統密切相關,俗語有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作為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中國的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農耕社會,老百姓們都期盼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豐收文化,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經幾千年的演變,已鮮明地鑲嵌在民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慶典中。在中國古代,重大的祭祀節日“社日”,就有春耕時祈禱土神保佑豐收,秋收時酬謝土神賜予豐收的習俗。所以,無論春社還是秋社,都與豐收和歡樂密切相關。
“我國作為重要的農耕文明古國之一,對農事豐收的祈禱與祭禮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比如說蠟祭,這是農耕民族最原始的年終祭禮之一,傳說始于伊耆氏時代,其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省作協副主席、作家李春雷所言,祭祀活動還往往伴隨著樂器、樂舞和歌辭,通過樂舞中的唱詞“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可見蠟祭明顯與農業生產有關。
李春雷認為,豐收是人類本能的祈求,是一種植根于生命深處的最大的祝愿。“因為豐收,才有了穩定,才有了安全,才有了情愛,才有了思考,才有了組織,才有了社會,才有了政治,才有了文明的一切。”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各地區、各民族的豐收文化形式和內容雖然各有不同,但文化內核都牢牢落在“豐收”二字上,形成了豐厚完備的農事制度、知識體系和民俗事項。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豐富、物候多樣,各地形成了頗具地域特色的豐收慶祝和祭祀活動,在文化意義上無不體現為慶祝或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天下太平。”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杜云生看來,這些活動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在豐收文化中,歲時節令無疑具有其獨特作用。歲時節令是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漁獵文明中逐漸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生產經驗的民俗事項。它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或因季節變化,或因天文歷法現象,或因某種信仰,但都與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需要有關聯。
“在傳統社會和當代,歲時節令對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功能,一是具有強大的家庭、民族、社會凝聚作用,因為它的文化意義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祈求豐收、吉慶、和順等寓意;二是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通過各種娛樂、競技、祭祀等群體性活動實現人們文化情感的溝通聯系;三是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節令習俗期間,有各種經貿、游歷、體驗活動,實現經濟物資要素的流動和消費。因此,豐收節的舉辦正當時。”杜云生認為。
●把根留住做好傳承意義重大
豐收文化,其實體現了百姓大眾的一個普遍心理,就是“人望幸福,樹望春”。
人們希望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美好的生活,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長期的農耕社會,豐收成為勞動者全年掛在心頭的期盼和愿望,為的就是吃飽喝足,安居樂業。”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劉紹本表示,豐收文化本身也在不斷發展,二十四節氣里的秋分,是收獲季節中美好而重要的一天,而離它最近的就是中秋節,中秋節自宋代盛行以來,便是一個豐收的喜慶日子。
他認為,到了今天,國家建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除了表達豐收的意義,也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也是要檢閱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
“伴隨著農業發展而創造衍生的鄉俗民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呈現著多重文化價值和意義。”杜云生認為,它們具有展現文化創造力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扎根于相關地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對維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不光是我國,世界各地的人們迎來豐收時,都會舉辦熱烈的豐收慶祝活動。雖然時間不一,內容不同,風俗習慣也有巨大差異,但表達的都是人們歡慶豐收的喜悅。“比如波蘭的豐收節、美國的感恩節、葡萄牙的農業節、俄羅斯的農田日以及巴西在豐收之后的狂歡節日。”劉海霞細數道。
專家們也提醒,應該注意的是,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業現代生產技術、設備的廣泛運用,以農耕文明為依存的鄉俗民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面臨現實挑戰。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勞動號子、漁歌、牧歌以及傳統耕作、種植、養殖技術和習慣等,都在不斷地被消解,甚至很多已經消失,特別是長期以來對農業文化中的無形文化,包括技藝、信仰、儀式等缺少調查、傳承和保護利用。
“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了解甚少,對傳統的鄉俗民情正在漸漸淡忘。”劉海霞認為,中華文化的根,就是傳統的農耕文化,“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農耕文化,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有益成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精神資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養。“尤其我國正處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際,慶祝豐收,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豐收文化傳統,有利于凝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大動力。”
如何繼承和發展從豐收文化中衍生出的鄉俗民情?
專家們紛紛表示,對豐富多樣的豐收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既繼承文化傳統,發展創新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又與當代生活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同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尊重人民的創造精神,要遵循傳統文化發展規律,保護豐收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只要人民喜歡的,都應給予支持。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正確區分‘精華’與‘糟粕’,避免出現‘二元’標準。”杜云生建議,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規范、價值追求,再賦予其新意,創新表現形式,進行藝術轉化和提升,保護傳承更多具有中華文化底色、鮮明中國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認為,在面對豐收文化存在的一些形式單調、內容陳舊的現象,則應秉持客觀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文化創新,關鍵是要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精神文化價值,并賦予新意,進行藝術轉化和形式提升,使更多具有中國底色、中國氣派、中國精神、中國風格的豐收文化樣式得以傳承和弘揚。”
●正當其時為新節日注入新內涵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豐收文化亦是如此。
我國傳統節日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大多起源于農耕時代,彼此相互關聯、充滿生機,它們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培植、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民俗又源于人民對美的追求,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可以說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系力量。
“創建以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是我國世代農民的追求和期盼。”省民協主席鄭一民認為設立這個節日,就是傳統豐收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發展。
文化是一個動態漸進、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的原則。在傳承豐收文化上,劉海霞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傳承豐收文化必須展示多元文化的有機統一,將農事與節慶結合,給豐收這個傳統的文化符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感。“通過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讓人們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記住鄉愁,重拾對那片地、那些人的情感寄托,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合理創新發展?如何深入挖掘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豐收文化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內涵?傳承弘揚傳播主流精神價值,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也是豐收文化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向。
“可以結合各地農村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間傳統等,舉辦一些有創意、有趣味、接地氣的活動。比如,今年春天館陶縣的糧食小鎮、花卉小鎮等,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除了產業的支撐,當地的農民也都積極參與小鎮建設,讓游客體會到吃住行的全方位享受。”劉紹本認為,從館陶縣特色小鎮建設可以得到啟發,以農民豐收節為基礎,建設一批有特色的美麗鄉村,提升農村旅游的品位和農民的幸福感。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民間盛行著多種慶祝豐收的民俗慶典活動。比如“舞草龍”,是為了慶祝用汗水換來一年的好收成,表達大家的喜悅心情,同時祝愿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劉海霞認為,舞草龍習俗的沿襲,說明傳統習俗仍然有著巨大的生命力,可以在傳統節日和舊習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組織開展當今人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鄭一民則認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與傳統中秋節天候相近、物候類同的節日,因此既要弘揚中秋節所承載的慶祝豐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美好未來的節日文化內涵,也要創造獨有的節日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在曾經生活勞動過的那山、那水、那田園、那古村古鎮中去尋覓鄉愁,重溫農耕文明、禮贊豐收。
專家們認為,如何過好農民豐收節,這需要人們共同思考與創造,為新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推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內容。
“在社會快速發展中,生活在城市的人可以通過回家看看、走訪古村古鎮,或鄉村田野旅游、吃農家飯參加農田勞作來度過這個節日。鄉村的農民也可以通過到城市走親訪友、感受城市現代文明來過節。城鄉單位或個體應以優勢互補形式共度節日。文化藝術團體則可以通過送戲曲、書畫技藝和科技進農村來歡慶節日。農民則可以借助世代傳承的民間花會大匯演、五谷山貨大集來過這個豐收節。”鄭一民建議,舉辦全國性農業成果大展、地域性農產品大集等都不失為農民豐收節的創新形式。
專家們希望,在傳承豐收文化上,讓全社會參與和分享豐收的喜悅。借助豐收這一重要文化符號,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讓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進一步增進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工業反哺農業,為農民帶來更多福祉。
他們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文化傳承意味,其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更加明顯。一方面,對于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儀式感;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激活傳統文明的一種方式。將每年的秋分節氣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融入鮮活的現代感,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發展。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田恬、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