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們》欄目第54次推送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生命,是一場不留余地的綻放。
這一路來去的人很多,卻只有自己始終不變地陪伴,你感恩過很多人,但別忘了,自己也是最值得珍惜的那個人。
感恩自己,在迷茫困惑的時候,尋找到了方向;
感恩自己,在失望絕望的時候,重新燃起了希望;
感恩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選擇放棄。
她是吳菲,“00后”。
“00后”吳菲
2018年,她完成了從高中到大學的跨越。
藝術聯考時,她曾晚上偷偷地從宿舍跑回教室,只為多練習幾種畫法;高考季,她趕著備考、忙著刷題,每天都在不斷地努力向前,只為實現自己的夢想。
步入大學,她離開家鄉,獨自面對新的生活。
從未成年成長為成年人,她懂得了擔當,學會了獨立。
她說,只要懷揣夢想的樹種,就一定能夠等到長成參天大樹的那一天。
她感恩成長的自己。
他是楊率,“90后”。
“90后”楊率(右一)
2018年,他考取了外派漢語教師資格證,這一年,也是他在贊比亞推廣漢語教學的第三年。
他所在的學校,學生沒有現成的課本,需要將老師的板書記在自己的本上再去學習。
身處異國他鄉,他想讓漢語成為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橋梁。
他相信,作為公派教師的他們,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得更好,讓中國文化傳播得更遠。
他感恩堅定的自己。
他是付宏偉,“80后”。
“80后”付宏偉
2018年,他依舊投身于公益事業,繼續積極踐行和弘揚孝道,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火海救人時,他本能地只有一個想法:“不行,我得趕緊想法救他去。”
推廣孝心餃子宴時,他只想讓孤寡老人能體會到和睦、和樂、和諧的家庭氛圍。
他說,公益不僅是轟轟烈烈的大事,還是文明細節的小事。只有愛與善良的覺醒,才能將公益化為生活,融為行動。
他感恩有愛的自己。
她是劉江紅,“70后”。
“70后”劉江紅
2018年,她從事環衛工作已有7年。
環衛工作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無論刮風下雨,不管是三伏天還是三九天,他們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一天作業下來,經常累得腰酸背痛、手腳酸軟。
每當她看到城市在他們的辛勤勞動中變得干凈整潔,她便覺得,苦一點,累一點,也沒什么。
她說,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她絕對不會做逃兵,一定會把環衛工作繼續下去,并且做好它、享受它。
她感恩勤奮的自己。
她是章鑫,“60后”。
“60后”章鑫
2018年,內退后的她依舊忙碌在工作中。
她曾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擠進大學的“象牙塔”;畢業后,從機關到基層,她總是竭盡全力,努力工作,不斷取得好成績,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內退后的她,不甘就此“頤養天年”,做起了保險宣傳工作。她用自己的付出,讓沒有保障的人群擁有了一把“備用傘”,遇到突發事故時,能夠妥善處理,把風險轉移出去。
她感恩不停歇的自己。
她是李月英,“50后”。
“50后”李月英(左二)
2018年,是她退休后的第4年。
她曾是辛勤的園丁,多少年季節輪回,多少個春夏秋冬,她用真情傳播著智慧的火種,把學生帶到知識的彼岸。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她教給學生的真理,也是自己的人生體會。退休后的她,在老年大學里學習唱歌跳舞、攝影、太極。
她說,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為了安定;中年時,學是為了補充空洞的心靈;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慢慢品味,自樂其中。
她感恩樂觀的自己。
他是冀保其,“40后”。
“40后”冀保其
2018年,是其父親走后,他照顧母親的第15個年頭。
如今老母親90歲,已經臥床多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堅持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為母親擦臉梳頭,照顧飲食起居。
老伴兒身體不太好,孩子們也都忙著工作,做飯、接送孫子外孫女上下學的任務,他主動“承包”了。
他說,90歲的老娘,70歲的兒子,這是一種幸福。人活著,自己能多做一點,就證明他還有用。
他感恩忙碌的自己。
他們是李存科、高富先,“30后”。
“30后”高富先、?李存科
2018年,他們度過了首個屬于自己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他們生活在良田與白云間,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用自己辛勤勞作的汗水,滋潤出最美的果實,帶給人們最充實最飽滿的喜悅之情。
當秋風吹過田野的時候,他們被太陽曬得發黑的臉上掛著最燦爛的笑容。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他們希望人們樹立起愛惜糧食、反對鋪張浪費的意識。
他們感恩勞作的自己。
這一生,我們應該學會感恩自己。
感恩自己,在孤獨的歲月中依然堅持;
感恩自己,帶著微笑接住了每一個挑戰;
感恩自己,跟著時間又長大一歲;
感恩自己,對自己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