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哄搶事件頻發究竟是何因素作祟
“蘋果散一地文明碎一地”事件刺痛社會神經
□ 本報記者 孫安清
貨車因交通事故翻車,車上裝載的蘋果滾落到馬路上,過路行人和其他車輛駕駛員不顧車主的制止甚至死活,紛紛哄搶。這邊,車禍現場慘烈,生命告急,亟待救援;那邊,興致勃勃,快馬加鞭,熱鬧非凡。這種為個人利益侵犯他人權益的哄搶行為,在一些地方頻頻上演。究竟是什么造成“蘋果散了一地,文明碎了一地”事件頻發?制止這種哄搶行為遭遇了哪些“攔路虎”?如何從法律上、道德上杜絕這種行為?《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聚眾哄搶事件頻頻上演
11月11日11時,楊先生開著貨車拉著客戶的貨物,車上還裝有幾箱芝麻油。沒想到,在山東省青島市前灣港路和奮進路路口,大貨車轉彎時,8箱芝麻油從車上掉落。芝麻油跌落一地,一部分被摔壞。一些私家車駕駛人紛紛停車搶油而去。最終,楊先生撿回來2箱,6箱遭到路人哄搶,總價值4500至6000元。其中,有兩名駕駛轎車的年輕人,把車停在路中間下車去搶,搶到之后還喜笑顏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先生一直哀求“別搶了,求你們可憐可憐我”。 無獨有偶。2015年8月24日早上6點半,在焦桐高速河南省泌陽縣春水鎮段,一輛大貨車傾翻,20噸蘋果散落在地。很快,當地村民一撥一撥地趕到現場,這些村民并不是幫忙救援的,而是來哄搶蘋果的。車主多次勸阻,但是沒有明顯效果。車主報警后,接警趕來的民警只好采取強制措施。 駭人聽聞的哄搶當屬這次。2014年1月12日,滬蓉高速四川廣安境內南充至廣安方向岳池出口500米處發生一起15車連環相撞的交通事故,導致3人死亡,14人受傷。事故發生后,高速交警封閉了事故路段,消防、120急救醫護人員迅速趕往現場展開救援。據悉,一輛貨車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飲料散落在高速路和路邊綠化帶,引發附近上百名村民哄搶,有民警在制止過程中受傷。當時,路過岳池收費站的向先生目睹了事發時的一幕:“當時至少有上百名村民哄搶散落的飲料,有背著背簍來的,也有騎著電瓶車來的。包括在高速路上等候放行的乘客和司機,也下來撿飲料喝。” 這些年,一則則關于馬路哄搶的新聞屢屢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記者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哄搶”,找到相關結果約1160萬個,搜索“馬路哄搶”的相關結果約150萬個。 哄搶事件受多方因素影響 “哄搶心態來自多種因素的合力,對中西傳統文化的誤讀是重要原因。”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決策咨詢研究中心教授錢一舟認為。 錢一舟介紹,著名畫家米勒的《拾穗者》主題來自《圣經》故事,路得在丈夫去世后身無分文,帶著婆婆一同返回家鄉。一路上,因為恰逢收獲季節,路得便以拾麥穗為生養活婆婆并平安歸家。在西方的最早律法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麥田有意留有未收盡的麥穗,拾穗者的撿拾行為正是貧窮者窘迫生命的一線生機和希望,所以其行為是合法正當的。 在古代中國,實際上有相似的處置態度和做法。在民間有“天上掉下地上拾得”的說法,對于撿拾小物品行為認為是“上天所賜”;民間還習慣家庭中遇到喜事,要在街坊鄉親間“撒喜錢”“做善事”,表明自己愿意同大伙分享,并希望自己所獲得的財富和福運不引起上天或人們的妒忌,喜福運氣綿長;甚至還把遺失錢財看成是消災,吃小虧占大福;而當失主想尋找回所遺失的重要物品時,常常用一定的“紅利”回報承諾作懸賞。 “但西方和中國古代的容忍‘占有非己之物’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失主允許。在這種前提下,催生了西方社會的慈善行為和社會福利制度,也帶來了古代中國的‘鄉中無訟為榮’現象。反觀今人的哄搶行為,是建立在失主極不情愿甚至絕望基礎上的,是對中西方傳統的誤讀,為群眾所不齒,為社會所不容。”錢一舟說。 “今年8月31日,山東德州一輛滿載桃子的貨車與一輛奧迪轎車相撞,貨車車主受傷嚴重。民警到現場發現,有20多人在搶桃子,現場一片狼藉。民警制止之后,還有十幾名上了年齡的老太太依舊我行我素,更有大媽情緒激動地質問民警‘我犯法了’?”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于阜民結合一則案例認為,很多哄搶者認為哄搶只是一種撿拾行為,甚至有些律師也對哄搶行為認識不足,認為哄搶屬于不當得利,不構成盜竊或搶劫。其實,對于哄搶行為,我國早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款。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更是規定,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錢一舟認為,不論何種撿拾,只要撿拾者把所撿物品占為己有并造成失主一定程度的損失,就屬違法行為,即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錢一舟還認為,對于失主已經“發現并制止”,表明失主宣示了所遺失物品的所有權,如果撿拾者繼續哄搶,那么這種狀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規定的“搶劫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可以直接執法并進入司法程序。“綜上,把哄搶行為看作民事行為顯然是對法律的誤讀。”錢一舟稱。 “哄搶行為應歸結為社會心理學的‘從眾心理’‘法不責眾’的強盜思維和犯罪心理學的‘破窗效應’,看到一個人做壞事,其他道德底線軟弱者往往效仿,我們轄區的幾起哄搶事件皆是如此。”青島市公安局黃島分局交警大隊教導員張學華認為,看見新鮮事兒,一群人湊過去看熱鬧,就會引起更多人圍觀;過馬路有交通規則,看見一群人不管紅綠燈直穿馬路,后面便會有更多人加入進去;看好黃金走向,一群大媽便組團購買大量黃金儲備起來。 “現實中,雖然很多地方的普法工作力度很大,普及面也廣,但僅僅注重對酒駕、打架斗毆、非法集資、聚眾賭博等多發案件進行普法,對哄搶這類案件宣傳較少,關注不夠。另外,對于哄搶事件大多未予處理,或是失主未予追究,或者相關部門認識不足,沒有嚴格執法,導致‘哄搶事件報道多,嚴懲事件報道少’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哄搶事件的多發。”于阜民認為。 對癥下藥解決哄搶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錢一舟認為,在古代和現代一些精神文明建設較好的鄉里坊間,鄉民凡撿到比較貴重物品均會自覺積極尋找失主,主動歸還,分文不取。這是鄉規民約中的道德守則,是做人的“仁義禮智信”的具體要求;如果不這樣做,將被社會輿論所不容,甚至難以在家鄉立足。 “關鍵環節就在于物品散落的一瞬間,能否有人挺身而出不但不哄搶還幫助失主撿拾物品,形成一個不搶的良好的秩序,這樣,其他人也會從眾效仿幫助失主撿拾。這就需要政府部門不但要褒獎見義勇為者,還要褒獎及時制止哄搶行為的公民,讓帶頭哄搶的人上‘黑名單’,在社會掀起‘獎勵仁義,鞭撻丑惡’氛圍。”錢一舟說。 張獻忠在岷江沉入大量金銀財寶的傳說牽動了幾代人的心。2005年4月20日,當地政府搞市政施工時,在傳說的張獻忠沉船處挖出7枚銀錠,傳說成真,震驚考古界。盜賊捷足先登,大量文物財寶被挖上岸賣掉,其中那具叫“金老虎”的文物賣到3200萬元的天價。當地公安機關不能容忍,接連派出200多名民警、行走10多個省份,將10個團伙、70名盜賊全部抓獲,將價值3億元的1000件文物全部追回。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后導師繆青借鑒這個大案告訴記者,當哄搶者被依法懲處,就是最好的普法。不過,他以為,這里的普法,不僅是向群眾宣傳“哄搶違法”,而是加大執法力度,以執法來促進普法。法律法規及時“亮劍”,依法查處每一次哄搶事件,如此才能杜絕人們“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減少哄搶鬧劇的發生。 “哄搶事件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容小覷,如何消除‘從眾心理’和‘破窗效應’造成的不良影響,破除‘心理學魔咒’,不僅是執法者面臨的難題,也是心理學家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了解群體心態,相關單位或個人應有所作為,加強自律,才能避免此類事件再發生,而不是在電腦鍵盤上敲下‘國民素質低下,道德淪喪’毫無建設性的高呼。”繆青建議,社會輿論應當貼合實際地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政府部門則要采取從嚴執法、決不姑息的態度依法辦事。讓道德切實回歸,讓法律堅決落實,使哄搶者不再有可乘之機。 關鍵詞:哄搶 事件 失主 認為 錢一舟 社會 民警 制止責任編輯: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