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月10日電題:梅花香自苦寒來——天津農家女30余載揮毫點墨寫追夢人生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黃江林翟永冠
看她的小楷,筆法精工,溫潤秀勁,一幅長卷舒展開去,數百個方塊字錯落有致,疏密勻稱。
看她這個人,盡管說話快人快語,辦事雷厲風行,為人熱情似火,但乍一看形象普通,放在人堆里并不顯眼。她評價自己“就是一個農村婦女,愛好寫字罷了”。
她就是劉智莉,天津靜海人,30余載揮毫點墨寫追夢人生。
筆墨勾勒夢想的雛形
把時鐘回撥到1983年,當時17歲的劉智莉高考失敗,進入鄉里辦的服裝廠當起了縫紉工。
“家里有5個弟弟妹妹,日子過得很艱苦。”劉智莉回憶起往事,滿是辛酸。“那時候我身材弱小,要在車間里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身體經常吃不消。”
身體上的疲憊,可以通過休息消解,但精神上的困頓,使她極度渴望改變。“難道我一輩子只能這么過下去?”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拿起父親用過的毛筆。循著筆尖在廢報紙上書寫的軌跡,她仿佛找到了精神的原鄉,那些久藏在心中的苦悶、困頓和失意都隨著墨香飄散得無影無蹤。在一筆一劃的勾勒中,她漸漸地描繪出了對未來的想象:“練好書法,將來興許可以改變命運。”
時間到了1986年,劉智莉對書法已經著了迷,開始四處拜師。問了很多人后,她打聽到,四鄰八村寫字最好的是一個叫閆建勛的老先生,于是便踏上了拜師之路。
“你還真有點手氣。”閆老先生見到劉智莉寫的字說道。在屢次三番被拒后,老先生終于收下了她。
百折不撓追逐詩和遠方
農村女孩,不好好工作,卻著迷于書法,劉智莉這一“奢侈”愛好讓父母頭疼不已。
“學習書法,家里人是不理解不支持的。我母親只要一看到我練字,就把毛筆折斷扔了。”那個時候,一家8口人的衣服,都要她一個人手工制作,父母不希望她把時間耗費在這“不著調”的事情上。
“不讓練,那就憨皮賴臉地偷偷練唄。”劉智莉說。
更讓父母頭疼的事發生在之后,劉智莉偷偷拿著本該上交家里的工資,報名了南開大學的書畫函授班。
“我就想一定要去上這個書法課。”于是她瞞著父母,從廠里預支了半年的工資,共計140元作為學費。
為了上課,劉智莉天不亮就要起床,騎行70多里地去學校。
但與此同時,工廠里的工作任務還要完成。“那些日子非常疲憊,加班趕工的時候,好幾次縫紉機的針頭扎在手指上,我都感覺不到疼。”
生活的磨礪并沒有消散她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靠著這股超乎常人的韌勁,劉智莉堅持上了近兩年的書畫班。
此后,她繼續拜師天津書法名家寧書綸,攻習晉唐楷書。在與寧先生學習的過程中,劉智莉的書法水平突飛猛進,并且逐漸自成風格,開始在書法界嶄露頭角。
夢想終成初心未改
就在理想的彩虹即將出現在現實的天空時,暴風雨不期而至,差點奪走劉智莉的生命。
1989年,工廠廠房坍塌,劉智莉被埋廢墟,無法動彈,眼前一片黑暗。生死關頭,她默念:“我不能死。書法還沒練成,人就這么沒了,太冤了!”
理想的信念給了她超乎尋常的力量,在徒手折斷壓在身上的五根木條后,她將手探出了廢墟。得救了!劉智莉幸無大礙,而一同被埋的三位同事,兩人重傷,一人死亡。
劫后余生,她在日記里寫道:“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還能做一點對別人和社會有用的事,幸福會更有滋味。”
從那開始,她每天白天做衣服,晚上練書法,到年底則自己走上集市和街頭賣春聯,堅持10多年。
苦心人,天不負。2003年有媒體拍攝到了她在市場擺攤賣春聯的情景,一手好字“上了電視”。
節目一經播出,一位女農民書法家便走進了更多人的視線,她由一個業余書法愛好者逐漸成為小有名氣的書法家。2005年,劉智莉的書法作品在第二屆天津書壇新人作品展上獲獎,她本人也正式成為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
自己的夢想逐漸實現,她也開始幫別人圓夢。自1992年開始,劉智莉就在家里開設書法班,義務教孩子們學習書法,至今在她家學習過的學生“估計有三千人次”。現在她每周還會去靜海區實驗中學和第十三小學給學生們上課。
此外,她每年還至少捐出三分之一的作品用于公益事業。
“書法改變了我的命運。當一個個光環落在我頭上的時候,我始終記得自己是個普通農民。”劉智莉說,“生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讓我明白,心中有夢想,腳下才有力量,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