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天的《新春走基層》“一年燈火盼人歸”,我們要去看看貴州威寧縣的客運站。在這個勞務輸出大縣,春節前的十來天,經過長途周轉,許多外出的人們背著行囊,就已經到達了家鄉的汽車客運小站。離家越來越近了,人們有著怎樣的期盼與等待,喜悅與思念呢?
春運期間,威寧縣的鳳山客運站開始忙碌起來。每天,這里平均有500個班次的車輛進進出出。到這里,就意味著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站。家,還在前方,心,已經到達。
張左秀(在深圳務工):想小孩,想老人,想老公,想家人。
蔡懷勇 (在浙江杭州務工):就是跟他們一起團圓吃個飯。
過年回家,陪父母吃頓團圓飯,這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感。很多人內心深處都帶著對父母的愧疚和對家人的惦念,手里攥著生活,肩上扛著責任。
嚴雪嬌(在深圳務工):我覺得我在外面的話我幫一下我弟,幫一下我爸爸媽媽減一下負擔.
嚴雪嬌為了兩個弟弟,初中畢業就主動放棄了讀高中的機會。
央視記者:那他倆當時知道你為他倆放棄了讀書嗎?
嚴雪嬌(在深圳務工):不知道。我不想跟他們說,我想讓他倆繼續加油。
匆匆趕路的回家人都帶著大大小小的行囊。一路長途跋涉,也少不了回家的禮物。
張吉華(52歲 在浙江義烏務工):這個我買給孫子去玩的。想家里面把生活搞好一點 。我們老百姓生活提高了,我太高興了。
央視記者:您自己(的變化)?
張吉華(52歲 在浙江義烏務工):我自己,就這樣,這個包包里面,我這么大的年紀也能玩這個智能機了。
央視記者:來年還有啥打算啊?
張吉華(52歲 在浙江義烏務工):再繼續前進,努力奮斗嘛。
這位大姐叫劉正梅,在浙江杭州打工。為了節省路費,她選擇坐火車來到威寧,再轉客車回云南昭通老家跟兩個孩子團聚。
劉正梅(在浙江杭州務工):大的那個今年上高中了,成績還好。你覺得在外面再辛苦,心里面還是覺得這樣很舒坦。像我的家庭都有點特殊,家里面都有低保。 我家我丈夫10年前就已經過世了,就我一個人。
丈夫因病去世后,十年來,劉正梅一個人撐起了五口之家。
劉正梅(浙江杭州務工):我們那邊房子也修好了,也是政府給錢。一個戶頭給了四萬塊錢。去年我回家修好了,今年又出來掙錢,小孩在學校里面吃飯都不要錢,小學他們都在學校里面吃飯,都不要錢,你什么都不擔心不操心。現在自己人還不老,年輕 ,你只要能動,你的家庭特殊,你不可能說你就全部靠政府了。你要自己努力,盡最大的努力把生活跟其他人一樣過好。
這對夫妻的老家在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的大石頭組,夫妻倆在昆明打工已經有十多年了。
從威寧縣城到海拉鎮的班車每天有三趟,由于道路蜿蜒崎嶇,120多公里的路,要開上四個多小時。
客運班車只能到達海拉鎮,從這里前往花果村還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以前,到花果村不通路,只能靠步行或者騎摩托。如今通村路已經修好了,卯昌云提前聯系了車,一路上藍天紅土,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味道,家就在眼前。
路只能通到花果村,要想回到大石頭組的家,就必須溜過橫跨在牛欄江上的索道。這條近兩百米長的索道是37年來大石頭組26戶人家唯一的進出通道,很快它就會成為歷史。雖然現在是枯水期,但水深還是有一米左右,不能趟水過河,還是需要溜索。
一路顛簸,翻山越嶺,溜索過河,這都擋不住人們回家的腳步。
一年沒回家,周圍的一切還是那么熟悉,溫暖。親朋好友雖不常見,但依舊親昵。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見到了孫子們,就是春節里最大的慰藉。
卯昌云父親 卯時學 70歲:個子要高點了,還是長高了。經常夢見夢見在身邊的。
卯昌云的奶奶今年已經九十歲了,曾經照顧孫子、撫摸重孫的人已經老去,眼睛只能模模糊糊看見一米之內的事物,但卻仍然記著孫子、重孫的身影和聲音。
卯昌云奶奶 可連英 90歲:這個是我重孫。親一下老祖(太奶奶)!親我呢,親我呢。
歲月流逝,容顏易老,唯有沉淀下來的親情更濃。如今大石頭組已經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范圍,26戶村民只要愿意都可以搬出大山。他們的新家園,在距離大石頭組120多公里外的威寧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這是他們在村子里吃的最后一頓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