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傳統養老模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應運而生,更被當做破解養老難題的重要途徑
人口老齡化呼喚創新型“醫養結合”模式
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和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從2025年到2050年,中國80歲或以上的人口數量會迅速增長。與老年公民相關的醫療保健、養老金和其他領域的支出將從2015年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33%升至2050年的26.24%。
“養老難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必須盡快將相應的養老政策落地……”近日,重慶“兩會”召開期間,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了不少關于如何破解養老難題的提案和建議。《工人日報》記者注意到,如何創新型實施“醫養結合”的新模式成為破解養老難的新熱點。
老模式苦三代
“我父親是去年12月走的,在醫院住了大半年,我母親現在還在醫院住著的。關于養老的問題,我深有體會。”1月27日,一位重慶市政協委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重慶的養老模式給老人、后輩和社會都增加了負擔,這種現狀亟待改變。
這位不愿具名的委員告訴記者,去年上半年她的父親因肺癌晚期住進了醫院,母親也因身體原因一直住在醫院。期間,因為他們四兄妹都要上班,難以長時間在醫院照顧老人,只得給老人請護工幫忙照看,一共請了4名護理。
“一個護工一天是兩百元,一個月單護理費就是兩萬多元。”該委員坦言,好在他們是四兄妹,并且經濟條件都還算過得去,若是一般的家庭可能根本負擔不起這筆開銷。
該委員告訴記者,父親生前一直想回家,母親現在也整天叫嚷著不住醫院,但是離開醫院,家里沒有專業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她還透露,“老人在醫院住個一年半載的情況十分常見,現在各大醫院的老年科可以說人滿為患,甚至在醫院住了五六年的老人也大有人在。”
當天下午,記者走訪了重慶主城區幾所大型醫院。情況與該委員所述的相差無幾。在重慶一家大型醫院里,兩層樓的老年科住院病房,均已住滿。一位正在照顧老人的中年男士對記者說道,他的父親已在該處住了快一年了,因為請護理的費用遠遠高于他們夫妻兩人的收入,所以他們夫妻二人直接辭去了工作,專門在醫院照顧父親。
走訪中,不少人直言,老人依賴醫院養老,苦了三代人。首先,老人本就不愿意長時間待在醫院;其次,兒女要到照顧或者花錢請人照顧,并且護理費醫保不能報銷,給兒女增加了經濟負擔;再者,顧此失彼,孫子孫女輩面臨無人照顧和難得見面的窘境。
“醫養結合”前景可觀
“重慶是西部地區最‘老’的城市,老齡人口數量多,養老需求大,加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定位及實施未跟上,大多老人養老還是依賴醫院。”多名重慶政協委員稱,在嚴重的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嚴峻形勢下,這種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老人的養老需求,必須探索出一條“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
重慶是西部地區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根據重慶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重慶60歲以上的人口規模達706.21萬人,人口老齡化率達20.83%,超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且預計到2020年,全市60歲以上總人口將超過800萬人,即全市戶籍人口的23%均為老齡人口。
記者在重慶政協委員王平的建議中看到:重慶目前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形式,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面臨人口老齡化與家庭結構轉變,“兩位年輕人+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成為典型家庭結構;對失能老年人存在專業醫療護理不足的問題;醫保與養老體系保障不充分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探索建立對老年人的長效護理機制,保證老人老有所養。
而關于“醫養結合”模式的前景,該委員認為,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極有可能突破萬億元。
事實上,此前中投顧問曾對2017~2021年中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2017~2021年,此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92%,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603億元,真正成為一個突破萬億元的大市場。
重慶紅瑞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益表示,由于醫養結合模式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滿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適應了老齡化發展的形勢,實現了養老模式的新突破。因此,這個行業的前景和“錢景”十分可觀。
要念好“合”字訣
“醫養結合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合’字。”不少重慶政協委員表示,要真正推行切實可行的醫養結合模式,需要形成體制機制、參與力量、科技支持等各種合力,并打造由專業護理團隊、全科醫生及醫療機構共同參與,專業運作的機制,提高醫養結合養老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具體來說,就是要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對此,重慶市政協委員關文舸建議,重慶可以借鑒北京、上海等地開展的長護險和護士站經驗,在重慶推行老年養老“長護險+護士站”模式。關文舸介紹道,長護險是一種為被保險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而接受長期照護提供費用補償的健康保險,補償范圍包括被保險人在專業機構接受護理、在家中接受護理以及其他相關的費用支出。可以按照單獨設立長護險和從現有醫療保險劃分一塊作為長護險等方式實施。護理費用支付方式也可按照長護險支付80%+個人自費20%收取。
同時,可以將社會資本引入養老領域中來,用社會資源在社區或小區設立護士站。護士站以入戶服務為主,主要為長期臥床患者、老人、臨終患者和其他需要護理服務者提供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臨終護理、社區康復指導等護理服務。
在關文舸看來,推行“長護險+護士站”模式,能實現從老人走出家門到醫護走進家門的轉變,破解養老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性難題,能夠有效利用家庭條件,減少對公共醫療資源的占用,減少因老人失能住院而產生的醫保支出,減少政府和社會力量對養老設施的投入。
采訪中,眾多重慶政協委員普遍認為,無論具體措施如何,醫養結合的本質是深度融合,主體包括醫療主管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家庭,乃至每一個人,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