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我國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4.15億人次,集中出游直接拉高了出游價格。假期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國內外許多旅游目的地進入了傳統淡季,機票、酒店等紛紛開始打折,“白菜價”“抄底價”讓一些時間靈活的游客坐不住了,錯峰出游,淡季不淡。(2月18日《經濟日報》)
其實,旅游產品價促這種節后“大跳水”已非新聞。此前,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門票就曾由旺季的200元/人調整至100元/人,5A級景區鳴沙山?月牙泉門票由120元/人調整至60元/人。甘肅省居民持有效身份證件,可免門票參觀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等景區。
這些大折扣讓利所形成的“磁場效應”,吸引力不小,不少賦閑在家的退休人員、老年群體,會選擇這個“價廉物美”春季游。從市場供給的角度看,這實際上也是旅游企業的一套經營策略,因為“薄利多銷”同樣可能成為賺大錢的套路。
逐利是企業的本性。旅游資源的閑置,也是一種浪費,企業讓利優惠促旅游進消費,只要合法合規,就多多益善。跟進的企業越多,受益面也越大。真金白銀的讓利,也會讓游客獲得比旺季性價比更高的出游體驗。
當下,熱門景點旺季必是“人山人?!?,旅游體驗難盡如人意,食宿等價格也貴得離譜,花樣翻新的“天價”,更是令人游興全無。幾乎每年的長假,都是旅游“負面新聞”的高發期。
在此背景下,旅游企業任何一項有助于推動錯峰出游的探索和努力,本身都值得肯定和鼓勵。機票、酒店等紛紛大幅度打折,通過價格吸引力,讓游客們由心動而付諸行動,是好事,值得借鑒和推廣。
但是,鼓勵錯峰出游,光有機票、酒店打折甚至景區免門票,還遠遠不夠。畢竟,旅游消費不同于在網上購物,其前提是放下后顧之憂,“走得出去”、“玩得開心”。
這顯然不是旅游企業單方面讓利所能奏效的,用人單位和各級政府動起來,才是關鍵。
根據我國《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并于2008年出臺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此后,多地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職工錯峰出游,促進發展旅游經濟。如四川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在遵守標準工時的前提下,探索彈性作息制度。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
但從全國的落實情況看,結果并不樂觀。有調查顯示,在未能享受年休假的職工中,有53%的人出于各種原因主動放棄休假。很多職工因擔心收入減少,不敢休假。職工為保住飯碗或是怕影響職位升遷,不敢向單位請假。
而企業尤其是那些民企、中小企業,多數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職工一旦休假,勢必影響正常生產秩序,加大企業的成本。于是,不讓休假成為普遍現象。而在某些強推“996工作制”的企業,提帶薪休假的請求,則更是無異于自砸飯碗。
對于大量在“不敢休”、“不讓休”雙重擠壓下“出不來”的職工來說,旅游企業那邊再多的讓利紅包,也是鏡中花、水中月,看得見摸不著。
帶薪休假制度,是惠及億萬人的善政,它對于維護和保障勞動者的法定休息權,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意義重大。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將這一制度落實情況作為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同時,應創新手段,鼓勵企業安排職工帶薪休假、錯峰旅游。
而對于普遍存在的“不敢休”、“不讓休”問題,則應在摸清底數、找準原因的基礎上,該教育的教育,該懲罰的懲罰,讓“帶薪休假”不能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鼓勵。(印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