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的審議。
3月8日,習近平在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傾聽代表心聲,把脈產業發展,為河南省的整體規劃和產業布局指明方向。
習近平始終心系中原大地。他曾五年三“顧”河南,訪民情、聽民意。
田間工廠、群眾家中、高校企業、物流陸港……都曾留下他的足跡;河南省經濟加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都曾得到他的諄諄囑托。那棵習近平當年親手栽下的泡桐樹,如今亭亭如蓋,生機勃勃;那首習近平揮毫而就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直抒胸臆,飽含著對好干部焦裕祿的崇敬與懷念,和對老百姓的深情厚意。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五年前的春天,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五年后的今天,高屋建瓴的戰略擘畫開啟古老中原的新征程。
務農重本,一步一履總關情
習近平對農業、農民、農村有著天然感情。
對于蘭考土生土長的小麥育種專家沈天民來說,2009年和習近平見面的情景歷歷在目:
“我記得可清楚啦,那天是4月1日,習主席來我們高產攻關研究示范基地。他看得認真,問得仔細,拿著包裝袋端詳好一陣,防偽條形碼都不放過。他親口對我說,你們這種做法非常好,這樣一來,農民就能夠用上放心的種子了。我聽著,心里那叫一個美。”
2014年再次到河南考察,在與鎮、村干部和群眾座談時,習近平道出了這深厚感情背后的原因:“我們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所以才能夠“接地氣”。
那年3月,蘭考縣最大的風沙口——東壩頭鄉張莊村,習近平路過村民文偉清的家門口。文偉清興奮地端著一簸箕自家的花生,邀請總書記嘗嘗。習近平拿起一顆剝開,嚼得津津有味。
2014年5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察看小麥長勢。
那年的5月,糧食主產區尉氏縣張市鎮,廣袤的麥田里,孕育著豐收的喜悅。習近平佇立田間,看麥穗灌漿,問農田建設。從良種培育到套種間距,從降雨情況到病蟲害防治,從田間管理到收獲收割,從產量預測到村民收入,他都問得十分詳細。
“今年的饃饃能吃上了。”一句充滿泥土味的贊嘆情真意切,既是感同身受,又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這些年,河南從“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圍繞“農”字做出了大文章。農民不僅吃上了好“饃”,也裝滿了“錢袋”。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南正在全面發力。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3月8日的審議會上,習近平再次囑托:“要發揮好糧食生產這個優勢,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
“四張牌”,把準發展脈搏
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盤棋,位于中部的河南無疑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腹地。
以往的河南,是經濟大省,但不是經濟強省;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資源強省……
河南轉型升級之路怎么走?2014年,總書記“把脈開方”——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及競爭力,著力打好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為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以強化基礎能力建設為主導推進培育發展新優勢,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四張牌”。
“四張牌”,張張都與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相互貫通、相互促進。點河南的題,破全國的局。這其中氣象萬千,深意雋永。
時間的日歷翻回到2014年5月,習近平考察鄭州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項目,勉勵他們“買全球賣全球”;考察鄭州國際陸港,“四連問”中歐貨運;考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深入一臺85米長的隧道掘進機“腹部”……
以微觀調研把握宏觀中國,從時間和空間大角度審視經濟大勢。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是習近平在河南向外界傳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
2018年7月18日,一列中歐班列(鄭州)滿載著貨物駛出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當日,中歐班列(鄭州)啟動運行滿5周年。
如今,河南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形成了“四路并舉”格局。鄭州機場客貨運量繼續保持中部第一,“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河南保稅跨境電商先進經驗等在全國復制推廣,“網上絲綢之路”越來越便捷;中歐班列(鄭州)每周開行十八班,“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基本形成,“海上絲綢之路”揚帆遠航。河南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審議會上,習近平再一次對河南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
民生為大,當做到“為民務實”
河南省內鄉縣城里,至今仍完整保存著一座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古代縣衙遺址。三省堂前,鐫刻著這樣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習近平曾引用這副對聯勉勵今天的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高到哪里?高到“人民至上”,高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高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審議會上,針對李連成代表的發言,習近平表示:“我經常到一些貧困地區去,到農村去,我總有一句話,我說你們還需要些什么?”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習近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焦裕祿干部學院,習近平曾深沉發問:“我們要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并不長,但給我們留下這么多,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些什么?”
民生是最大的“考場”。
在縣便民服務中心,習近平曾指著墻上張貼的“服務忌語”說:“跟群眾沒有感情才會出現這樣的忌語,如果把群眾看成我們的父母,看成我們的兄弟姐妹,那態度肯定就會不一樣。”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看望85歲老人張景枝。
在東壩頭鄉張莊村,習近平曾牽著85歲張景枝老人的手來到她家,看廚房,察臥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談。習近平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蘭考之行,他參觀時看得仔細,座談時邊聽邊記。習近平認真細致、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讓地方干部群眾印象深刻。
“我們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圍繞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來實踐,我們這個實踐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往前走。”這是習近平對領導干部的要求,更是黨中央對人民的錚錚誓言。
美好的未來令人向往,金燦燦的土地孕育著新的希望。
出彩中原,不忘春天里的囑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