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物,
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一些國寶重器,
莊嚴厚重。
其實,并不都是這樣。
在甘肅省博物館
就有大量看上去很萌的文物。
今天,
一組以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原型
創作的微信聊天表情包正式上線啦!
來,跟著小博一起萌起來!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距今5500年前),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高32.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6.8厘米。瓶口呈圓雕的人頭像,頭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發,前額也垂著一排整齊的短發。眼和嘴都雕成孔洞,兩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飾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是以黑彩畫三橫排大致相同的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
彩繪木雕博戲俑
西漢,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人高29厘米。兩位老者在玩博戲,這是戰國到漢代非常盛行的一種娛樂形式。匠師以簡單明快的藝術造型,刻畫了兩位老者全神貫注的博弈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對弈時蓄勢待發的場面。
人頭形銎青銅戟
西周,靈臺縣白草坡出土,高25.5厘米,寬23厘米。頸部有橢圓形淺銎,援基飾一牛首,內部陰刻牛頭形徽識。人頭濃眉巨目,披發卷須。
豬面紋彩陶壺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6000年前),秦安縣王家陰洼出土,高20.6厘米,腹徑15.3厘米,底徑6.8厘米。壺呈葫蘆形、小圓口、束頸、曲腹、平底。口部繪四組三角形紋,腹部繪一圈二方連續的豬面紋,互連的豬面共用一個眼睛,成功地運用雙關形的裝飾手法。
紅陶人頭像
齊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前),禮縣高寺頭出土,高12.5厘米。頭像中空,額前至腦后塑有半圈凸起的帶狀泥條。眉微隆起,眼、嘴鏤空成橫條狀,鼻呈三角形,下顎短小,向前略凸,兩耳耳垂各有一穿孔,頸部粗壯。
三彩天王俑
唐代,秦安縣葉家堡出土,高162.7厘米。天王俑是唐代最常見的陶制陪葬品,為墓主人的護衛,一般成對隨葬。一俑身穿甲胄,怒目圓睜,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舉,足踏小鬼。表現了天王威猛不可侵犯的形象,增添了墓主人的威懾力。
銅博戲俑
西漢,靈臺縣出土,俑最高9.2厘米,最寬9.7厘米。最為精彩有趣的是各俑的面部表情,獨具匠心,刻畫細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石雕人面像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距今4000年前),永昌縣鴛鴦池出土,高3.9厘米,寬2.6厘米,厚0.8厘米。石雕用白色帶有褐色斑點的白云石料磨成,呈橢圓形,上部有一穿孔,制法為先刻,再鑲以骨飾,眼圈鑲白色骨環,眼睛為黑色骨珠,鼻、口鑲大小不同的骨環。
木舞俑
西漢,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舞俑高16.3厘米,底寬6.2厘米。木俑以黑、紅色彩繪五官和衣服領緣,作舞蹈狀,束發,身著長袍,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頭側向。
三彩男騎馬俑
唐,秦安縣葉家堡出土俑高38厘米。白陶胎,施紅、綠、黑、白色釉。俑為胡人,頭戴軟幞頭,深目高鼻,鬢須濃重,身穿翻領胡服,雙臂彎曲,雙手呈勒韁狀騎在馬鞍上,雙目凝視遠方,神態威武。馬體態雄健,昂首,兩耳直立,雙目前視,四腿挺拔有力,立于長方形踏板上。
紅陶人面像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5200年前)天水市柴家坪出土。殘高15.3厘米,寬14.6厘米。人像高顴闊面,眉微隆起,嘴、眼鏤空成橫條狀,鼻呈三角形,兩耳垂各有一穿孔。
三彩胡人俑
唐代,出土于秦安葉家堡。
彩繪影塑供養落薩像
北魏,天水市麥積山石窟。這組菩薩像高分別為36.1厘米和35.2厘米。均為立姿,束發帶冠,面容修長,細頸削肩,著交領寬袖長衫裙,披巾繞雙肩交叉于腹前。一手上舉至胸前。體態端莊,具有魏晉時期典型的“秀骨清像”之風。
木侍俑
西漢,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高29.5厘米,寬11厘米。木俑身著長袍,雙手拱于胸前。白色涂底,黑色繪平幘、眉、眼、須、發等。
出土于甘肅的這些寶貝化身表情包,
一定會帶給你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