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走進實踐深處”?增強腳力是一個關鍵。
中國的改革發展,孕育著無數動人的“中國故事”,也沉淀了無數深刻的“中國經驗”。從民營企業的發展到鄉村振興的探索,從科技創新的前沿到城市社區的治理,這都是我們工作的時代景深。只有走向廣闊的天地,才能發現最新鮮的探索、最壯闊的變革。要寫出打動人心的文章、做出引領社會的學問,就需要像樹一樣,把根深深地扎進這一片大地。邁開步子,走出院子,“一身汗、兩腿泥”,才有沉甸甸的收獲。
練就好腳力,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工作態度。毛澤東同志曾說,“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要俯下身、扎下根,需要的是一種踏踏實實的態度。心浮氣躁,心高氣傲,只能讓自己飄在上面、浮在表面。
身入,更要心至。練好腳力,僅僅走到基層是不夠的,更需要用心貼近群眾。身入解決的,僅僅是“在場”問題;而心至,解決的才是“在狀態”的問題。這樣的心,是“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是“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對群眾負責,熱心為群眾服務,誠心接受群眾監督”。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才能走進群眾內心世界;了解百姓生存狀態,才能體會群眾冷暖訴求。不僅要走出去、走下去,更要走進去真心誠意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
增強腳力,要帶著感情,也要帶著思考。能不能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能力和水平的檢驗器。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26次走訪江蘇一個村,每次調研都認真思考,真正做到了“沉下去成為農民,走出來再成為研究者”。今天,我們要增強“腳力”,正應該帶著思考走下去,多維度看問題、多角度解難題,否則難免是寶山空回了。心中沒有思考、胸中沒有全局,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變萬化中扣緊時代脈搏,寫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新篇章?
反觀現實,有些人雖然走下去了,卻只走“常規線路”,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于“蜻蜓點水”“飛輪觀花”,既聽不到群眾的真聲音、真想法,也看不到基層的真情況、真問題。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走進群眾的心坎不易;下到田間地頭容易,摸清治理脈搏不易。以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立場,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覺,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才能接地氣、通民情。這樣的文藝創作、學術研究,也才能帶上社會的質感和溫度、推動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練就一雙“鐵腳板”,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身心齊入練腳力,歸根結底是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保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情懷,把一顆火熱的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時代,才能不虛不浮、不驕不躁,把工作做到家,才能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也寫在時代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