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前門胡同內蜿蜒曲折的三里河穿巷而過。圖為游人觀賞錦鯉。千龍網記者劉美君攝
仲春三月,拂堤楊柳醉春煙。
在前門,蜿蜒曲折的三里河穿巷而過,沿岸的柳樹抽嫩芽,日漸和暖,春風帶來一片生機。
前門“三里河”可追溯至明朝正統年間。據明《河渠志》記載,公元1437年,作為南城泄洪渠的三里河水系出現,居民沿河而居,戲樓、會館聚集于此,頗具江南水鄉韻致。但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隨著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漸被填平直至消失。
如何再現“水穿街巷”?2017年4月,北京著手疏解整治,將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筑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還原歷史河道位置和走向,8個月后,一條長約900米的新“三里河”重見天日,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歷史景觀。
沿河而居的陳鳳英64歲,是胡同里的老居民。每天早上和胡同里的老街坊相約來到離家不遠的小廣場上打乒乓球,練練太極,“只要愿意,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娛樂活動。”
出生在草廠胡同,又嫁到離娘家幾百米遠的大江胡同,陳鳳英這輩子的生活半徑沒離開過前門。眼瞅著前門幾十年來的種種變化,人到晚年的她終于夢想實現:不搬離胡同,也能享受現代化的便利生活。
“你們是沒見過,最早前門胡同里都是黃泥路,下雨天濺一身泥是常事兒。”在陳鳳英的幼時記憶里,前門胡同窄小而逼仄,僅有的娛樂活動就是在胡同里踢毽子、捉迷藏……
陳鳳英口中的前門東區占地面積58.6公頃,貫穿46條胡同。曾經商賈大戶云集、薈萃梨園名角、各地會館林立其中,是一片京味兒濃郁的老街區。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增多,四合院逐漸變成大雜院,前門東區作為老城區的代表,民生問題尤為突出。
2014年,北京正式啟動保護修繕草廠胡同。從杜絕大拆大建,到留住原住民,再到引入年輕人,都成為參與方的共識。經過騰退改善,胡同增加多項便民服務,主食廚房、菜站、理發店……為方便老年人、殘疾人回家,物業公司還配備電瓶車,隨時免費接送居民。
2016年,東城區政府啟動為平房居民配套全電廚房建設工程,涉及千余多居民家庭,讓胡同居民徹底告別燃氣灶、煤爐子,用上了沒有明火、沒有高溫,更干凈、更安全的全電廚房。
采訪當天,記者從陳鳳英家出來,遠處幾十米就是一家饅頭店,理發店和小菜場也距離不遠。抬頭望去,已看不到一根架空天線,胡同上空葡萄藤架格外吸睛。以往最被詬病的胡同廁所也經歷了“廁所革命”,不僅安裝了新風系統、消毒滅蚊蠅設施、洗手池、污水池、隔斷等,還用上電加熱地板采暖,讓胡同居民冬天上廁所也不遭罪。
“胡同寬敞了,胡同的生活更便利了。”在陳鳳英心里,曾經因為家中子女多,不能搬離胡同住進商品房有所遺憾。如今,“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重回胡同,讓她更加幸福與滿足,用她的話說:“都挺好!”(文/千龍網記者劉美君)
3月26日,前門胡同內蜿蜒曲折的三里河穿巷而過。圖為行人穿行于綠樹流水。千龍網記者劉美君攝
3月26日,前門胡同內蜿蜒曲折的三里河穿巷而過。圖為群鴨戲水。千龍網記者劉美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