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無數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提起西藏,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藍天白云、雪山湖泊,想到的是雄偉的布達拉宮、幡旗飄舞和虔誠祈愿的場景。
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美麗的西藏曾經歷過漫長的黑暗與落后。這里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三大領主共同掌握對農奴生殺予奪的大權。農奴間流傳著歌謠:“即使雪山變成酥油,也是被領主占有;就是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喝不上一口。”
1959年3月28日,西藏的封建農奴制終結,翻天覆地的變化相繼而至。
60年后,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從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8.2歲;公路、鐵路、航空取代了沒有一條正規公路的局面;傳統農牧業走出了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困局;2012年起, 15年義務教育免費“三包”政策在西藏全面落實……
60年一甲子,西藏換了人間。
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密碼?西藏為什么能成為今天令人向往的模樣?從下面這幾組面孔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阿沛·阿旺晉美:致力祖國統一和家鄉建設
阿沛·阿旺晉美
阿沛·阿旺晉美出生于西藏拉薩一個貴族家中。他從小與農奴一同玩耍,青年時代管理莊園,目睹農奴們遭受盤剝,生活艱難,萌發了改革舊制度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挑唆下,公然進行抗拒解放、分裂祖國的活動。緊要關頭,他明確提出,西藏問題是中國內部問題,只有同中央政府商談才能解決,應當派代表團去北京談判。1951年,他任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談判的首席全權代表,為西藏的和平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旺晉美長期擔任西藏自治區領導職務,致力于祖國統一和家鄉建設,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駁斥分裂主義言行。晚年期間,他依然堅持到各處考察,在電視中看到西藏,他也總會由衷感慨:“舊社會貴族的房子也沒這么好!”
◎尼瑪次仁:農奴成了黨支部書記
尼瑪次仁資料圖
西藏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的村莊是克松村,這里曾是農奴主的大莊園。
尼瑪次仁是莊園中的農奴,他被人這樣說:“尼瑪次仁是我的財產,我愿意把他揉成團裝在口袋里,隨我;我高興把他拉成條圍在腰上也由我。”
1959年,解放軍來到了克松村。7月,克松村農奴自發組織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由人民群眾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選舉產生的農民協會,尼瑪次仁當選為協會主任。后來,他也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位基層黨支部書記。他發展的第一批5名黨員,都是舊社會處于最底層、生活最貧困的農奴。
“有法律保障我的人身自由,我再也不是誰的私人財產,活得心里真敞亮。”尼瑪次仁曾這樣感慨。60年后,克松村家家都住上了300平方米以上的藏式院房,全村近一半家庭擁有私家車。
◎孔繁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孔繁森(右)在西藏阿里日土縣過巴鄉看望孤寡老人益西卓瑪
孔繁森1979年開始進藏工作。期間先后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拉薩市副市長、阿里地委書記。
在西藏最艱苦的阿里地區,藏族農牧民稱他為“藥箱書記”。每次下鄉,孔繁森都身背藥箱,義務為群眾防病治病。他還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長期收養藏族孤兒,常常為有困難的藏胞慷慨懈囊……為了摸清情況,探索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他不到兩年時間里就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
1994年11月,孔繁森新疆考察途中因車禍不幸殉職,時年50歲。人們料理他的后事時,看到兩件令人心碎的遺物:一是他僅有的錢款——8.6元;二是他的“絕筆”——去世前4天寫的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羅布玉杰:野生動物的守護者
羅布玉杰管護站管護人員在寒風中巡邏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跡罕至,卻是許多珍貴野生動物的樂園。
2002年6月1日,民警羅布玉杰帶領森林公安巡邏小分隊巡邏時,發現一盜獵藏羚羊犯罪團伙。在組織抓捕時,小分隊突然遭到犯罪嫌疑人開槍伏擊。戰斗中,羅布玉杰不幸頭部中彈犧牲,年僅40歲。
如今,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一個管護站以羅布玉杰烈士的名字命名。后繼者們以他為楷模,日復一日,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們。截至2016年8月,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藏羚羊數量,已由保護前的6萬多只恢復到15萬多只。
◎“天路”英雄:挑戰極限
2001年8月,十幾位民工,腰系安全繩,在昆侖河谷進行橋墩基礎施工。
“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20世紀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如此斷言。然而,這個不可能實現的命題已經成為現實。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全線開工建設。夜晚的青藏高原,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40多度,即使是炎夏,也會低至零下10度左右。住在帳篷里的隊員們經常會在半夜被一次次凍醒,每天醒來時眉毛上總是凝著冰霜。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不但克服了艱苦的環境,而且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全長1956公里,將西藏與內地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條天路也打開了西藏旅游的局面,布達拉宮前,每天都會有來自國內外的游客排起長隊。在其助力下,“網購”等便利也開始進入當地人的生活。
◎玉麥一家三口: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卓嘎、央宗姐妹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名叫玉麥,卻不產糧食。這里地處邊陲,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三百多名鄉民陸續離開,只剩下了鄉長桑杰曲巴一家人。
條件艱苦,他從未動搖堅守的信念。物資匱乏,他克服困難手工縫制了四面國旗。巡山時,就把國旗插在最高的山頂——有國旗的地方,就有國,就有家。
后來,桑杰曲巴老了,兩個女兒長大了。卓嘎接了鄉長的班,央宗是副鄉長。1996年,玉麥鄉來了第一位黨支部書記,山外遷來兩戶志愿守邊的新居民。2001年,通往玉麥鄉的公路也貫通了。
2017年,姐姐卓嘎和妹妹央宗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在回信中,習近平說: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