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于我國春秋時期,提起清明,就要先說說寒食節和介子推的傳說。
春秋時期,重耳(晉文公)為逃避政治迫害而流亡國外,路上饑餓難耐,又找不到吃的,隨臣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做了一碗肉湯,后來晉文公做了國君,封賞群臣,去唯獨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鵝,等找到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死了,裝殮時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榧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不知不覺,到了歷史上評價最高的唐朝,寒食節也走到了“節”生巔峰,一個顯著標注就是,它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認可,并且有了專屬自己的“小長假”,并且不斷地加長,從3天一直擴展到7天,并且收編了小弟-24節氣之一“清明”。
這么長的假期,古人們都會玩什么呢?掃墓,踏青。據說祭祀完祖先后,還會開party,城會玩,不愧是我國最開放的朝代,實名羨慕鴨
要說研究古人清明節怎么過?最靠譜最可信的肯定是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啦!它記錄了宋代清明長假和宋人的出行方式。在這個時代,寒食節+清明節還是7天長假的黃金組合,此時,寒食節已經開始式微了。在明清兩代,清明節迎來了“節”生的小低谷,那就是從“國”字號假期里被踢了出來,不過雖然不放假,但古人們依然堅持外出掃墓和踏青。
1935年,民國政府確定4月5日為清明節。
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在漫長的時光洪流中,關于清明節怎么過?
在人們共同的智慧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雖然清明節的習俗眾多,但最重要的還是掃墓祭祖,人們會在清明節前后上墳掃墓,鏟除雜草,放上貢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燒紙錢,獻上鮮花,告慰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