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又到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
這一節日在今天的中國越來越被重視。制度層面“全民閱讀”曾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等等;實踐層面,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全國很多城市都會組織讀書活動、惠民書市等,以喚醒人們的讀書意識。
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區、市)都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400多個城市常設讀書節、讀書月等活動,有些已經成了品牌活動,為全國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比如,從2009年開始,河北省全民閱讀工作從“書香之家”建設入手破題,推廣書香之家、書香之村、書香之鎮、書香之縣,得到充分肯定并進行全國推廣,為全民閱讀開展、書香社會創建貢獻了河北經驗、河北做法。
此外,還有像北京閱讀季、書香荊楚、南國書香節等每年吸引上億讀者參與。可見,閱讀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同,讀書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讀書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最直觀的印證就是圖書閱讀率的提升。日前,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8%,較2017年有所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i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較2017年上升了3.2個百分點。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與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較2017年增加了0.20本。
雖然圖書閱讀率提升了,但近些年經常有人拿國外一些國家地鐵乘客手捧紙質書的場景與我國地鐵乘客捧手機的情景做對比,來說明我國依舊不重視讀書。這也讓不少人感到擔憂。
互聯網的普及與智能手機的出現,讓隨時隨地開啟閱讀模式成為現實,越來越多人接受并習慣了電子閱讀,我認為這并沒什么不好,證明了中國在智能手機、網絡等電子科技領域的發展神速,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獲取知識,從長遠來看是積極的。
不過,并不是說電子閱讀就完美無缺。網絡內容多以輕松短小為主,且質量良莠不齊,也很難像通過紙質閱讀那樣抵達應有的深度,而且電子閱讀方式不太適合青少年。因此,這些人的擔心并非多余,至少到目前,紙質書應在我們閱讀中不可或缺,也不可被替代。
這也是每年我們重申“世界讀書日”的原因所在,希望喚起讀者對紙質圖書的熱情,讓紙質圖書能夠延長它的生命力。
讓人們更多接觸紙質書,公共圖書館、書店非常重要,也是推廣讀書活動的重要一環。中國自古就有書院藏書的傳統,后來又以國家之力編纂四庫全書等,近些年,從國家到地方也加大了在這方面的投入。
2016年6月16日,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將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扶持、推動實體書店發展。
以上海為例,各個街道都辦起了圖書館,且早就借助發達的互聯網系統,與上海圖書館實現了聯通,讀者可以在家門口實現上海圖書館存書的借與還。近幾年,上海的實體書店得到了政府財政的資助,一些民營企業也熱心于開辦書店。
此外,從長遠來看線上閱讀是趨勢,這就需要提前做好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工作,搭建統一平臺,在線上推廣優質內容,讓圖書資源能夠共享。
當然,引導“全民閱讀”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責任——為全民閱讀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和行政支持,確保全民閱讀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我們慶幸,還有“世界讀書日”讓人們關注閱讀,但我們不能總在這個時間點來臨之際才關心閱讀。我們喜歡讀書,與“節日”無關。(郭慧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