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勞動,改變中國——我和我的祖國

來源: 北京日報  
2019-05-06 09:44:09
分享:

  “中國芯”里的愛國情

  鄧中翰,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全國勞動模范

  回國創業二十載,對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而言,科技報國的起點,始于1999年國慶節。

  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鄧中翰受邀前去觀禮。在天安門廣場觀禮臺,看到祖國在工業、農業、教育、科技等領域取得的驕人成績,他感覺既震撼又興奮,同時,一絲愧疚涌上心頭,“我受祖國培養,出國留學并在硅谷創業成功,如今,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呢?”

  大約半個月后,中星微電子宣告成立,“星光中國芯工程”啟動,年僅31歲的鄧中翰擔任總指揮。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成為這位年輕人愛國報國的發力點。

  創業,向來不是一帆風順:公司最初落腳于海淀區北土城西路一間老舊倉庫里,晚上加班,倉庫卻停暖,一些員工手都被凍裂了;中星微和清華合作設立研發中心,這位加州伯克利大學畢業的博士和雙碩士,既創新創業又傳道授業。

  好在,付出得以換來回報。約一年半之后,“星光中國芯工程”推出了中國第一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一號”。這是第一顆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十年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鄧中翰再次受邀參加。站在彩車上的他仍在思考,“未來的十年,我要做什么?”

  在此之后,中星微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在國家公共安全視頻監控領域,聯合牽頭研究制定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并相繼推出全球首顆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人工智能芯片“星光智能一號”和首顆集成國家標準與神經網絡架構的機器視覺行業專用處理器“星光智能二號”,應用于視頻監控相關領域,為國家公共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而今,坐在北四環世寧大廈的辦公室里,白襯衣、黑色西褲的鄧中翰眼神清澈,學者氣質不改。他再次憶及1999年那個“十一”:國慶觀禮結束后,他和三位好友,穿著印有“我登上了長城”字樣的紀念衫,一起登上萬里長城,在烽火臺旁振臂高呼,幾乎是一剎那,他立下誓言,“我要為祖國打造芯片‘長城’!”如今二十個春秋過去,令他自豪的是,“從1999年以后,我在中關村創新創業所做的每一顆芯片都烙上中國印。”

  當下,我國正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浪潮中,中星微已在國際上率先探索出智能摩爾定律的思路,正著力推動以數據驅動并行計算的一種新的芯片架構方法,“今年也正是‘星光中國芯工程’20周年紀念,我們要立足自主創新,繼續把這次工程做大做強,去爭取下一個十年的輝煌。”

  記者手記

  放棄在國外優越的生活,回國白手起家開始創業,其間鄧中翰所經歷的艱辛,自不待言。

  記者問,搏擊創新浪潮,持續打造“中國芯”,動力來自何處?鄧中翰坦言,是愛國報國的信念。的確,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化愛國之情,為強國之志,是科學家報國的完美答案。(記者任敏)

  開路者的本色

  程紅彬,中鐵十六局集團總經理,全國勞動模范

  莫斯科當地時間4月4日下午,由中鐵十六局集團承建的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項目首條盾構隧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這標志著我國進入歐洲的首個地鐵工程盾構施工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鐵建人成功攻克了極寒地質條件下盾構施工世界級難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攻克一個個世界難題。作為鐵建老兵、現任中鐵十六局集團總經理的程紅彬,親身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的一個個奇跡。

  進藏難,難于上青天。

  在這條存在“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的鐵路施工線上,2002年,時任中鐵十六局青藏鐵路16標段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的程紅彬率隊創造奇跡。

  “家住長江尾,來到長江頭,保護長江源,龍脈萬古流”,這是當時工地上的環保標語。16標段處在三江源保護區內且沿布曲河谷展線,這位30多歲的年輕指揮長對施工環保的要求幾近苛刻。他在工地便道兩邊遍插彩旗,這可不是裝飾。為了保護草皮,施工車輛的行道寬度嚴格控制。彩旗就是界標,絕不允許車輛越界在草地上軋出一個印子。

  青藏鐵路工程結束后,程紅彬率隊東進,在河洛大地拉開了鄭西高鐵建設的大幕。

  中鐵十六局集團承擔的第二標段,全長122公里,管段最長,管理難度大。程紅彬帶領技術人員開展科技攻關,攻克了高速鐵路大噸位轉體橋、濕陷性黃土隧道、無砟軌道等施工關鍵技術難題,實現隧道提前貫通。

  2009年底,程紅彬又繼續西征蘭新高鐵。

  素有“火洲”“風庫”之稱的吐魯番盆地就在這里。風區三百里,風吹石頭跑。12級大風曾刮翻過火車。

  程紅彬率隊與其他參建單位通力合作,風洞試驗、實車試驗……通過防風屏障等創造性設計,攻克戈壁干旱、風沙、大溫差等極端條件,修建這條“不可能”的戈壁干旱大風區高速鐵路,一舉摘得了第十五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今年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京開幕。而就在不久前,中鐵十六局集團連獲“海外經營先進單位”“外事管理先進單位”兩項榮譽。

  這幾年,程紅彬帶領團隊,先后承攬和參與了亞吉鐵路運營項目、哈薩克斯坦公路改造等16個優質項目。

  去年,中鐵十六局集團與蘇丹國家鐵路公司簽署總長2407公里的蘇丹港經尼亞拉至阿德里鐵路項目框架協議。這條鐵路橫跨蘇丹、乍得兩國,全長3428公里,貫穿非洲大陸,被譽為“非洲光榮之路”。

  讓中國鐵路標準走向世界,是程紅彬的下一個目標。

  備受關注的亞吉鐵路,連接著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首都。這是非洲大陸上第一條全部采用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建設的電氣化鐵路。

  程紅彬表示,接下來蘇丹港至阿德里鐵路項目也將采用“中國標準”。讓中國標準聯通世界,將是他作為中國鐵建人的最大驕傲。

  記者手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鐵路發展就是國力發展的一面鏡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鐵建人敢闖敢干,正是這個時代奮斗者的本色。此間正如程紅彬所說:雖然鐵路建設過程艱辛,但“身在其中、樂在其中”。(記者金可)

  讓機器人活起來

  張明,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組裝調試科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大塊頭的“手臂”靈活自如,不時地將小零件拾起安裝在汽車底盤上,并沿著特定的軌道進行焊接……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組裝調試科長張明每天的工作,就是跟這些機器人“打交道”,給它們注入生命。

  設備是冰冷的,張明的工作,是如何讓這些冰冷的機器人活起來。

  2003年,張明“半路出家”進入工業機器人行業。年底,他就接到一項重要任務,為湖南一公司做汽車風擋玻璃涂膠系統。這是國內首次應用機器人激光視覺系統技術,而且首次采用機器人搬運、涂膠、裝配一次完成的工藝,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保證機器人準確無誤地裝配風擋玻璃?張明拿著磚頭大小的“試角盒”反復測試。搬運類機器人塊頭大,有些力度不好掌握,比如螺絲擰到多緊、零件與零件的間隙調到多少合適,這些全要花工夫。那段時間,張明沒日沒夜地待在車間里。

  一周后,張明成功了。他運用激光反射光通過視覺成像原理檢測車身的“點位”,并進行坐標轉換,與原值做比較檢測出位置差,再反映到機器人的移動位置。通過對機器人的精度校準、修正,最終將機器人運動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內,實現了高品質、自動化安裝,一個工位節省了3個人力。

  “我很幸運,趕上了產業發展的大背景,給了我很多機會?!睆埫鞯臋C會,是隨著我國工業自動化的成長,高穩定、高精度的機器人走進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目前工業制造領域不僅對機器人的需求量增大,而且對機器人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p>

  2018年,安川首鋼就承接了一項激光切割系統,“這個系統對設備要求極高,為了保證切割效果,要求機器人設備在運轉時不能有任何抖動,而且運行軌跡必須要穩定一致?!蹦前雮€月,張明幾乎沒回過家,偌大的廠房里,時常只有他一個人。當項目組裝成功交付客戶使用時,張明才露出久違的笑容?!澳憧矗€路接口密密麻麻分布在周圍,這些接口就是機器人的神經,任何細微差錯都會導致機器人‘不聽話’。我每天和它接觸,關系也越來越好?!?/p>

  “機器人光是動作靈活還不夠。”張明介紹說,要想真正實現機器人生產系統的智能化和自動化,讓機器人替代人工在車間里作業,視覺識別技術尤為重要。而安裝了視覺傳感器的機器人可以取代人眼識別,對傳送帶上的工件進行位置檢測,自動解決非規則碼放問題,實現機器人對工件的同步跟蹤、檢測、拾取、高速搬運。

  如今,安川首鋼這種機器人“視覺搬運系統”已經投入使用。張明盼望著,未來,機器人的功能再多一點,早日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車間”。

  記者手記

  張明說,他趕上了好時機。的確,機器人生產在若干年前還只是夢想。

  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機器人逐漸成為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領域。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張明期冀的“數字化車間”會越來越多。(記者任珊)

  “30%”的安全底線

  范曉巖,北京市科瑞訊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程序員到技術總監的16年間,范曉巖始終堅持一條原則:無論什么項目更新技術,新技術的使用比例絕對不能超過30%。

  2003年大學畢業后,范曉巖就來到北京市科瑞訊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當程序員,長期從事我國公安應急指揮行業、社會應急救援領域與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業務的信息化系統設計與建設工作。

  最早開始寫程序的時候,難免會被新技術吸引,“用新技術編程特別靈活,速度又快,有時候真是忍不住。”但忍不住也得忍,因為范曉巖吃過大虧。剛開始的時候,他沒有抵住新技術的誘惑,用的比例偏多,而新技術往往不太成熟,運行時即使出現錯誤也報不出來,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從那以后,范曉巖通過反復測算,得出30%這個值?!耙坏┬录夹g超過30%,整個系統就會非常不穩定,背后都是人命,絕不能冒險?!?/p>

  2015年,范曉巖接到了一項重大任務,建立全國第一個消防滅火專用的移動作戰指揮平臺?!耙恢币詠恚覈谰仍袀€最大的問題:消防局救援力量、火災現場、后方指揮人員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網絡,影響救援效率。”

  范曉巖需要設計一套能夠支撐雙網運行的系統,不僅要與公安的內部網相連,還要連接互聯網,實現數據和畫面的實時傳送。

  找平板設備是第一步。橋底、隧道、小巷、高速、山區……范曉巖和同事帶著幾十種型號的平板,開著車滿北京跑,舉著設備找信號,看看哪些設備更可靠。光測信號,就花了一個月。

  平板后面連接的是整個應急指揮網絡,通過地理信息平臺作支撐,加載三維影像畫面,讓消防員在到達火場前就能了解到現場的地理情況;后方的指揮人員也能及時部署,指揮調動。

  期間,范曉巖依然嚴守“30%”的底線。搭建地理信息平臺時,有家廠商提供的技術性能和演示都很不錯,但范曉巖忍痛割舍了——不能用那么多新技術,否則系統穩定性太低。

  2016年,平臺上線,消防應急救援平均到達現場時間從以往的19分鐘縮短到了11.5分鐘??此浦豢s短了7.5分鐘,卻可以讓無數的生命和財產得到及時救助。

  “30%”的底線讓范曉巖在技術中一直穩步前行。他設計并主持建設了當時全亞洲服務量最大的交通接處警系統;全國第一個以省為單位的應急接處警數據匯聚平臺;建設了全球第一個短信報警系統,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非語音報警的先河。他研發的應急服務與指揮系統,服務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慶、北京APEC會議等多次重大活動。

  如今,范曉巖設計的各類公共安全系統,在全國500多個城市應用,守護著數億人的生命安全。“人命關天,‘30%’的底線,我必將死守到底?!?/p>

  記者手記

  在各種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不一味求新,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事。

  范曉巖死守“30%”底線,不是保守,而是生命安全無小事,容不得任何閃失。在創新中牢記責任,這也是廣大科研人員的情懷。不忘初心,方行更遠。(記者駱倩雯)

關鍵詞:中國,愛國,科學家責任編輯:郭紅